薏米小米粥的功效

薏米小米粥有利水消肿、健胃消食、清热解渴、镇静镇痛等功效,一些体弱者和糖尿病患者经常喝的话,对身体是大有益处。经常喝薏米小米粥还可以减肥、减少皱纹、使皮肤变得光滑,达到美容的效果。有些爱漂亮的人为了美容会吃很多药,往脸上涂很多化妆品。但俗话说的好,是药三分毒,大家不妨自己煮薏米小米粥来喝,既健康又没有其他副作用。薏米小米粥的做法很简单, 薏米小米粥的功效

薏米小米粥的功效

薏米是同时具备药用食用两者作用的佳品,被赋予“世界禾本科之王”和“生命健康之禾”的美誉。而小米熬成的粥被誉为“代参汤”。两者的完美搭配——薏米小米粥,会有怎样的功效呢?接下来将为你介绍薏米小米粥的功效。

1、健脾益气、清热排脓;

2、舒筋除痹、安神补齐、去毒去火;

3、健胃消食、清热解渴、益丹田、补虚损;

4、有镇静、镇痛及解热作用;

5、具有营养头发、防止脱发,并使头发光滑柔软的作用;

6、比较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有助于快速恢复体力,缓解疲劳,且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

7、有利于促进体内血液和水分的新陈代谢,有利尿消肿功效,同时可帮助排便;

8、薏米中富含蛋白质分解酵素,能使皮肤角质软化,有助于治疗皮肤赘疣、粗糙不光滑情况,使皮肤变得光滑;

9、有美容和降血钙、延缓衰老作用,可消除粉刺、斑雀、妊娠斑、蝴蝶斑、老年斑,使皮肤变得光滑细嫩,还有助于减少皱纹;

10、大量科学研究表明,薏仁内含的薏苡脂有一定的预防和抗肿瘤作用。

薏米小米粥是常用的利水渗湿药,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纳差、腹胀便塘、风湿痹痛、四肢拘挛、老年浮肿、妇女带下症等。

查看全文

薏米小米粥的营养

薏米小米粥的营养价值高,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脂肪、糖类和碳水化合物,还含有胡萝卜素,维生素B1含量更是位居所有粮食之首;矿物质含量较高,所含的铁、磷含量丰富,有补血、健脑的作用。

薏米小米粥含有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和减少胃肠负担,可作为病中或病后体弱患者的补益食品;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防止消化不良、口角生疮,对防治脚气病也十分有益;含有一定的维生素E,常食用起到美容作用,可以保持人体皮肤光滑细腻,可消除粉刺、雀斑、妊娠斑、色斑,改善肤色;含有硒元素,对预防和抗肿瘤有一定作用;薏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分解酵素,能使皮肤角质软化,长期食用可使皮肤变得不再粗糙;含有赖氨酸、酪氨酸、亮氨酸、精氨酸等多种氨基酸,可促进人体发育、提高人体免疫力,并有提高中枢神经组织功能的作用;薏米中含有特殊的薏苡素,才使得薏米小米粥有镇痛解热作用;含铁量较高,有滋阴养血的功能,调养虚寒体质,帮助恢复体力。

查看全文

薏米小米粥的做法

薏米小米粥有利水消肿、健胃消食、清热解渴、镇静镇痛等功效,一些体弱者和糖尿病患者经常喝的话,对身体是大有益处。经常喝薏米小米粥还可以减肥、减少皱纹、使皮肤变得光滑,达到美容的效果。有些爱漂亮的人为了美容会吃很多药,往脸上涂很多化妆品。但俗话说的好,是药三分毒,大家不妨自己煮薏米小米粥来喝,既健康又没有其他副作用。薏米小米粥的做法很简单,做法如下:

1、薏米洗净后,清水浸泡过夜;

2、小米洗净,用清水浸泡半小时以上;

3、将薏米放入汤锅中,一次性加入足量的水;

4、中火烧开,将小米放进锅中,再次烧开后,将沫撇掉;

5、用筷子将锅盖架空用中小火熬煮半小时,待粥变得稠些加入适量红糖,搅拌均匀后就关火,再焖一会就完成了。

有几点要注意的是:薏米较难煮熟,在煮之前需浸泡过夜或以温水浸泡2-3小时,待充分吸收水分后再与其他米类一起煮就很会比较容易熟;煮小米时要等水烧开后再加入;煮之前加水要一次性加足,这样熬出来的粥更美味;熬煮过程用的是中小火。若想要营养更丰富,可以加些红枣、红豆、绿豆、花生、莲子、山药等材料。

查看全文

薏米小米粥的适宜人群

薏米小米粥营养丰富,功效颇多,最显著的功效是利水消肿、健胃消食、清热解渴,也有美容作用。不论用于滋补还是用于医疗,作用都很缓和,所以大多数家庭都会时不时的煮来喝。但大家知道薏米小米粥的适宜人群吗?

薏米是一种药食同源之物,一般的健康人群都可食用。适宜人群有各种癌症患者和患有关节炎、急慢性肾炎水肿、癌性腹水、食欲不振、面浮肢肿、脚气病浮肿者、疣赘、青年性扁平疣、寻常性赘疣、传染性软疣等病症的人群,也适宜肺痿、肺痈者食用;薏米小米粥还有美容功效,一些想要美容、脸上有粉刺疙瘩、雀斑、妊娠斑、色斑以及其他皮肤营养不良粗糙的人也可以多喝薏米小米粥,不过一定要坚持喝哦。

有适宜人群,相对的就有不适宜人群。薏米小米粥,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好处的。药理研究实验表明,薏米对子宫平滑肌有兴奋作用,可促使子宫收缩,因而有诱发流产的可能,故孕妇是不适宜喝薏米小米粥的。此外,因为薏米是寒凉性食物,会使身体冷虚,处于经期的女性不适宜喝。一些少汗者和便秘者忌食。

查看全文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