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炒海螺

海螺是海边的家常海鲜,肉质肥厚,味道鲜美,丰含优质蛋白,营养丰富。近几年,身价也大涨,算做是高档海鲜的一种了。海螺除了水煮、温拌之类的做法,还有烧热锅炒的做法。其中一种搭配就是韭菜炒海螺。韭菜配海鲜是绝配,能提鲜,去腥,还能祛寒,是海边常用的配海鲜的调味品。韭菜炒海螺,是一种做法简单、好吃又营养的菜肴! 韭菜炒海螺

韭菜炒海螺的做法

韭菜炒海螺,是一道做法简单的菜肴。这道菜肴关键是炒的步骤。要烧热锅,用姜、葱、大蒜将锅爆香,然后就是将韭菜先倒入锅中炒至八分熟,再倒入已经处理过的海螺。因为海螺肉质鲜嫩,所以延后放入锅中。这样就能保证韭菜和海螺二者的口感一致,才会使这道韭菜炒海螺更加美味。

原料准备:海螺肉150克,韭菜150克,花生油35克,酱油10克,精1.5克,料酒15克,大葱10克,生姜5克,大蒜5克,精盐25克,芝麻10克(焙好)

韭菜炒海螺的步骤:

1、将海螺肉由中间缺口处割开相连,用刀面拍一下,切成厚6厘米的原形片;韭菜摘洗干净,切成4厘米长的段。

2、再将海螺片放入开水锅中烫好,捞出,控干水

3、炒锅烧热放入花生油,烧热时,用姜丝、葱丝、大蒜末煸炒,再放入韭菜炒几下,再将海螺片倒入,翻炒后,加酱油、味精、料酒、盐,再炒几下,调好口味,出锅,入盘,撒上芝麻,即可。

查看全文

韭菜炒海螺的营养价值

韭菜炒海螺是沿海地区常见的一道菜,海螺营养价值丰富,再配以韭菜来提鲜,去腥,祛寒……才使这道菜不仅美味,而且营养价值丰富。妈网百科在这里就向各位网友详细介绍一下海螺和韭菜这两者。

海螺属软体动物腹足类。产于沿海浅海海底,以山东、辽宁、河北居多,产期在5~8月。螺肉丰腴细腻,味道鲜美,素有“盘中明珠”的美誉。它富含蛋白蛋、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高钙质的天然动物性保健食品。海螺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蛋白质、铁和钙等营养原色,对目赤、黄疸、脚气、痔疮等疾病有食疗作用。海螺味甘、性冷、无毒,具有清热明目、利膈益胃的功效。

而韭菜,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种子和叶等入药。具有健胃,提神,止汗,固涩等功效。在中医里,有人把韭菜称为“洗肠草”,不但如此,韭菜还有很多名字。韭菜还叫草钟乳、起阳草、长生草,又称扁菜。韭菜入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韭菜适应性强,抗寒耐热,全国各地到处都有栽培。南方不少地区可常年生产,北方冬季地上部分虽然 枯死,地下部进入休眠,春天表土解冻后萌发生长。

由此可见,韭菜和海螺是十分搭配的两种食材。事实上,韭菜几乎跟所有海鲜都十分搭配,像韭菜炒海肠,韭菜炒海兔……韭菜和海鲜就是黄金搭配,各位热衷吃海鲜的朋友,如果没有吃过韭菜炒过的海鲜,就不叫会吃海鲜。海螺比较容易买到,大家有机会就可以尝试这道菜!

查看全文

哪些人适宜食用韭菜炒海螺

前文说到韭菜炒海螺的营养价值和功效。韭菜炒海螺虽然营养价值丰富,功效很多,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韭菜,又或者不适合吃海螺。只有在适合的时候吃合适的东西,这才是养生之道。在有些时候尤其适合吃韭菜炒海螺这道菜,妈网百科要告诉大家。

哪些人适宜食用韭菜炒海螺:

1、适宜黄疸,水肿,小便不通,痔疮便血,脚气,消渴,风热目赤肿痛以及醉酒之人食用;适宜癌症,干燥综合征者食用;也适宜肥胖症,高脂血症,冠心病,动脉硬化,脂肪肝者食用。

2、体质虚寒、皮肤粗糙、便秘、痔疮及肠道癌症患者宜多食。适宜夜盲症,干眼病之人食用,因为韭菜中所含大量的维生素A原可维持视紫质的正常功能。

适宜的吃法搭配:

1、韭菜炒海螺适宜绿豆芽,下气,通便。

2、韭菜炒海螺适宜蘑菇,通便解毒,提高免疫力。

3、韭菜炒海螺适宜豆腐、鸡蛋,益气养颜,健胃提神。

4、韭菜炒海螺适宜鲫鱼,润肠止泻。

5、韭菜炒海螺适宜虾,补肾、壮阳、固精。

6、韭菜炒海螺适宜猪肝,杀菌、助消化、促进营养素吸收。

7、韭菜炒海螺适宜鸡蛋,两者同食补益作用明显,对胃病和肾病患者有很大的作用。

查看全文

韭菜炒海螺的食用禁忌

韭菜炒海螺虽然美味,可是也不能贪吃,请注意以下的禁忌,不该吃的时候,就最好别吃。

韭菜炒海螺忌食:阴虚但内火旺盛、胃肠虚弱但体内有热、溃疡病、眼疾者应慎食。

韭菜炒海螺的食物相克:

1、不宜与菠菜同食,同食会有滑肠作用,容易引起腹泻。

2、不宜与牛肉同食,发 热动火,引起牙齿肿痛,口疮。

3、不宜与白酒同食,引起胃炎,胃溃肠病复发。

4、不宜与蜂蜜同食,同食容易引起腹泻。

5、不宜与牛奶同食,因韭菜含大量草酸,与牛奶同吃,会形成不易溶解的草酸钙,阻碍肠道对钙质的吸收。

6、不宜与酒、菠菜、蜂蜜、牛肉同食。

7、不宜与中药蛤蚧、西药土霉素素同服、不宜与牛肉、羊肉、蚕豆、猪肉、蛤、面、玉米、冬瓜、香瓜、木耳及糖类同食。

8、不宜吃螺饮用冰水,否则会导致腹泻。

查看全文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