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炖草鱼的做法

吃鱼能补充蛋白质,健脑提高记忆力,还能减少患癌的几率,草鱼是我们常吃的鱼类之一,草鱼富含营养,肉质鲜嫩,用来清炖是最常见的吃法了!对于月子期间的妈妈们来说。清炖草鱼可是一道滋补的月子餐,那么清炖草鱼怎么做好吃呢?下面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吧! 清炖草鱼的做法

清炖草鱼的做法

草鱼既补蛋白又补脑,冬日养生,吃草鱼是最佳选择呢!清炖草鱼是最家常的做法,做法并不难,只要略懂一些烹饪技巧,就能完成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清炖草鱼哦!下面妈网为大伙独家献上清炖草鱼的做法,吃货们赶紧收起来吧!

做法一

主料:草鱼1000克。

辅料:香菜25克。

调料:盐8克 小葱15克 姜10克 大蒜(白皮)5克 料酒20克 胡椒粉2克 白醋15克 香油2克。

做法:

1、草鱼去鱼鳞、内脏和鳃,洗净;

2、鱼背上划棋盘刀,焯水后备用;

3、油热后煸炒葱、姜、蒜末,放清汤、料酒、胡椒粉烧开;

4、开锅放入鱼,再开锅后改小火炖10分钟;

5、放入葱丝、香菜段、白醋,盛盘;

6、锅内加麻油,烧热后浇在鱼身上即成。

做法二

原料:草鱼一条

配料:葱,姜,蒜,酱油,料酒,醋,食盐,味精,食用油,花椒,大料

做法:

1、将鱼洗净,去除内脏,把鱼头切下轻拍鱼背取出鱼线,打花刀并切段。

2、葱切段,姜切片。

3、将切好的葱,姜,蒜和酱油,料酒,醋,食盐,味精,花椒,加水兑成碗汁。

4、炒锅上火待锅热加入油,放入大料爆香,将鱼放入锅内煎一下,倒入准备好的碗汁。

5、锅开后用小火炖25-30分钟,将汤汁收浓即可。

查看全文

清炖草鱼的营养价值

冬日温补,吃草鱼是最好不过了,据说经常吃草鱼的人还能降低患癌的几率哦!可见草鱼的营养价值也是杠杠滴!清炖草鱼是我们最常见的做法,那么吃清炖草鱼对身体有什么好处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清炖草鱼的营养价值!

第一、草鱼的鱼肉嫩而不腻,可以开胃、滋补。对于身体瘦弱、食欲不振的人来说,吃草鱼再适合不过了。

第二、鱼味有平肝、祛风、泊痹、暖胃、中平肝、祛风等功能,心血管病人多吃草鱼有利于血液循环。

第三、草鱼含有丰富的硒元素,经常食用有抗衰老、养颜的功效。食用草鱼对肿瘤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第四、草鱼含有维生素B1、B2、不饱和脂肪酸,以及钙、磷、铁、锌、硒等人体所需的矿物质。

查看全文

清炖草鱼为什么会发苦

相信小伙伴们在炖草鱼的时候,往往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草鱼炖完了一尝,发现鱼肉竟然发苦!这是为什么呢?清炖草鱼怎么会发苦呢?其原因是为什么呢?

首先,你要判断是不是杀鱼的时候鱼胆破了,鱼胆破了就会有苦涩难忍的感觉。

其次,你要判断是不是鱼肚中的那层黑的薄膜没洗干净。

最后,你要判断是不是鱼汤的制作过中所用的材料。如加入了一些带苦味的药材香料等。

相信不少网友就问,不是说鱼胆有毒吗?那么如果鱼胆破了怎么办呢?

如果你在宰杀鱼时候鱼苦胆被弄破了,可以用苏打粉涂抹在鱼的身上,特别是鱼肚子里面一定要涂抹,这是因为纯碱能与胆汁酸发生反应,生成物是胆汁酸钠,它可溶于水。所以弄破了鱼胆,只要在沾了胆汁的鱼肉上抹些纯碱粉,等20-30分钟后再用水冲洗干净即可。如果胆汁污染面积较大,可把鱼放到稀碱液中浸泡30分钟,然后再冲洗干净即可。

查看全文

清炖草鱼要怎么挑选食材

清炖草鱼是一道十分滋补的食物,对于产后坐月子或者是大病初愈的人来说,这可是一道理想的食谱,清炖草鱼做法简单,但要做得鲜美,就要在食材上面下功夫了。那么清炖草鱼要怎么挑选食材呢?我们一起来了解!

首先可以观鱼形。污染重的鱼,形态异常,有的头大尾小,脊椎弯曲甚至出现畸形,还有的表皮发黄、尾部发青。

其次看鱼眼。饱满凸出、角膜透明清亮的是新鲜鱼;眼球不凸出,眼角膜起皱或眼内有淤血的则不新鲜。

再者摸鱼体。新鲜鱼的表面有透明黏液,鳞片有光泽且与鱼体贴附紧密,不易脱落;不新鲜鱼表面的黏液多不透明,鳞片光泽度差且较易脱落。

最后掐鱼肉。新鲜鱼肉坚实有弹性,指压后凹陷立即消失,无异味;不新鲜鱼肉稍呈松散,指压后凹陷消失得较慢,稍有腥臭味。

查看全文

坐月子能不能吃清炖草鱼

月子期间,新手妈妈一定要在饮食上下功夫,只有补充足够的营养,才能使身体和身材尽快恢复,那么坐月子能不能吃清炖草鱼呢?

做月子是可以吃清炖草鱼的!草鱼可以开胃祛风,能改善产后食欲不振。鱼肉蛋白属于优质蛋白,氨基酸含量高,易被人体吸收。且草鱼对头痛、偏头痛、耳鸣等症有治疗作用,可防止产后烦躁、失眠等症,促进消化系统的健康,减轻胃肠障碍,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压。草鱼中的硒元素还可以抗衰老、抗氧化,帮助淡化妊娠斑纹,改善妈妈的肤质。

另外,坐月子吃清炖草鱼还有一大好处,那就是催乳。这可是造福所有产后奶水不足的新妈妈的食谱哦!十分适合产后哺乳期妈妈食用。

查看全文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