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

初春季节,气温的急升骤降,天气的忽冷忽热会刺激人体植物神经系统,使一些体质较差的人,体内功能发生紊乱,调节失控,出现不平衡,抵抗疾病的能力下秋凉后应换秋装降,容易被某些病菌、病毒攻破“防线”而疾病缠身。因此,在这个“非常”时期即将到来之际,大家需要在衣、食、住、行方面备加注意,应掌握正确的养生之道。 春捂秋冻

什么是春捂秋冻

随着天气转凉,寒露到来。温差变化较大,也是心脑血管疾病、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高发期,各位朋友们应注意保暖,适时添加衣物。有不少人会利用“秋冻”来达到增强体质,但是,什么是“秋冻”呢?春捂秋冻又是什么意思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春捂秋冻是一句卫生谚语,这是人们维护身体健康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2、“春捂”就是说春季,气温刚转暖,不要过早脱掉棉衣。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俗话说“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过早的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3、“秋冻”就是说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同样道理,季节刚开始转换时,气温尚不稳定,暑热尚未退尽,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着风,很容易伤风感冒。

4、当然凡事皆有个度,春捂秋冻并不排除根据气温变化。人们的体温总是要保持摄氏37度左右,一方面靠自身调节,同时也要靠增减衣服来协助,如果春末和深秋,仍捂得很多或穿得过于单薄,这样的春捂秋冻就过分了,每年的3月和11月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一方面是气温变化大,同时与衣着调适不当也有很大关系。

查看全文

为什么要春捂秋冻

为什么要春捂秋冻呢?因为春天的特点是乍暖还寒,过早脱去厚衣服很容易着凉,所以要捂实衣服。而秋天的特点是早晚清凉,中午炎热,要是穿太多衣服又很容易热伤风。春捂秋冻这句老话是民间成千上百年生活经验积累而成的,是浓缩的精华,也保障了后人紧记因时候不同适当穿衣脱衣,免除伤风感冒之苦。

1、人的机体经过一个寒冷的冬季之后,在御寒棉衣的保护下,血管处于收缩状态,整个血液循环相对缓慢,体温调节系统的功能降低,抗病的能力因而也比较低了。所以,如果春天忙于减衣,穿单薄了,遇到天气变化或倒春寒就容易受凉,引起感冒等疾病。

2、俗话还说“四月八,冻死鸭”。春天气候变化大,忽冷忽热,脱衣过多就不能适应,所以还是捂着点好。《老子恒言》记载:春冻未消,上身衣服略减无妨,但下身的裤子、袜子、鞋子宁可穿得暖和一点。尤其是老人,古人《摄生消息论》说:“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理,时备夹衣,温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即老人的棉衣不要太早脱掉,准备几件夹衣根据天气随时增减。

3、而到了秋天,气候逐渐变冷,人们只有逐渐增加衣服,才能使机体逐渐适应气候的变化。穿单薄点,身体还能经受寒冷的锻炼,提高耐寒能力。假如在刚转凉的时候就穿上棉衣,就会使机体和寒冷的接触机会减少,得不到锻炼,抗寒能力反会减弱,到了严寒的冬天必然不能适应,容易引起感冒、支气管炎、扁桃体炎等疾病。所以秋天要冻着点好。但是,“春捂秋冻”要注意气候变化,适当掌握,才能减少疾病,保持健康。

查看全文

春捂秋冻的好处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条保健防病的谚语,其意思是劝人们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对于身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

1、我们常说春捂秋冻,秋季时节可以适当的冻一冻,不要盲目的给身体增加衣物。专家介绍,这样做也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可以提升机体的免疫力,进而更好的适应冬季的环境。

2、用现代观点来分析,春捂秋冻这条谚语也是有理由的。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受春夏秋冬循环变化的影响,体内形成了一种生理性散热和保暖功能。

3、冬天,为抵御寒冷,人的表皮汗腺和毛孔都呈现出闭锁状态。东去春来,毛孔逐渐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皮肤开始活跃了,汗毛孔闭锁程度相应降低。因而春风较大的时候,尽管不是很冷,却能长驱直入肌体内部,使人有“春寒冻人透心凉”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人就可能感冒或并发其它疾病。再加上春天的天气不稳定,过早地脱掉棉衣或穿得太少,也很容易着凉感冒。

4、秋天的降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们逐渐添加衣着,以适应外界环境。过早地穿上棉衣,不经适度的寒冷刺激,对健康也是不利的。当然“春捂”和“秋冻”都要因人、因时而宜,而且要适度,不能蛮干。

查看全文

春捂秋冻的注意事项

春捂秋冻并非人人适宜,老年人、儿童、心脑血管病患者、慢性肾脏病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不宜“冻”,健康人群也一定要注意“冻”得适度。下面,将具体说说春捂秋冻要注意的事项,一起来看看吧!

1、应注意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2、建议利用节假日并选择好利于出行的天气,合家去郊外旅游踏青,置身于大自然的环抱之中,有利于身心健康。

3、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避免元气外泄、耗气伤阴。

4、天气冷时及时增衣,天气暖和时也应适当“春捂”,以避免外感风寒。

5、饮食上要减肥腻、少吃荤、多食新鲜蔬菜。

6、把握时机冷空气到来前24小时未雨绸缪。许多疾病发病高峰与冷空气的到来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如感冒、消化不良,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也会骤然增加。因此,应在气象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24小时增加衣服。

7、注意温差入秋后昼夜温差大,尤其是中国北方地区,白日烈日当空,早晚秋风阵阵,老年人、儿童、慢性肾病患者自身调节能力低,尤易患感冒、扁桃腺炎、肺炎、肾炎甚至加重肾衰,因此要注意适时增减衣物。

8、科学锻炼秋天只要天气不十分恶劣就应到户外进行体育锻炼,如打球、跑步等。但锻炼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不然会引起关节韧带和肌肉拉伤等。准备活动的时间和内容可因人而异,一般以做到身体发热为宜,锻炼后切忌穿着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防身体着凉。

9、健康饮食秋天气候干燥,温度较低,易引起咽喉干燥、口舌少津、嘴唇干裂、鼻出血、便秘等症。应多补充水分,多吃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多吃甘蔗、梨、苹果、乳类、芝麻、蜂蜜、银耳、新鲜蔬菜等柔润食物,以保持上呼吸道黏膜的正常分泌,防止咽喉肿痛。

查看全文

春捂要怎么捂才对

人们在春捂时应该重点注意几个部位:背心、肚子、双脚、膝盖和腰部。背心与心肺相通,风寒之邪极易透过背部侵入人体,背心一旦受凉就会导致肺寒,引起感冒咳嗽等症状。老年人和儿童在出门时可以穿件背心马甲,或者套件毛背心,以防背心受寒。

1、膝主筋,多捂膝盖可以预防风湿性关节炎,增强腿部运动能力。春捂应该注意腰腹和膝盖的保暖,必要时可以套上护膝以加强保暖。

2、中医理论有寒从脚起一说,因早春时地面温度较低,双脚接触时容易受凉引起感冒。经常搓脚和按摩脚掌心、晚上睡觉前用热水烫脚都能预防感冒,提高免疫力。

3、女性更要注重下半身的保暖,切忌只要风度不要温度。女性朋友必须懂得痛经是个长期伴随左右的问题,需要每次经期和日常生活中呵护身体,方能为以后的健康体魄打好基础。

4、般情况下,立春后最短也要捂10天至15天。虽然立春代表春天的来临,但冬季的低温并不会立刻回升,需要至少10天—15天的过渡时间。在这期间,气温变化较大,如果过早脱掉棉衣,头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因为不适应而受寒,从而导致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5、捂会依各人体质而有所不同,老人、小孩或体质偏寒者可多捂几天,而体热的人则可以少捂几天。具体标准可以综合考虑气温和个人感觉两方面。首先看温度。通常来说,15摄氏度是一个临界值。低于这个气温时,最好继续忍受一下厚重衣物带来的不便;而当超过这个温度时,则可以考虑脱点衣服了。气温如果升幅不大就尽量少脱衣。比如有时日最高气温超过22℃,虽然不能像夏季那样只穿单衣,但也不能连棉衣也不脱地捂着。捂过头反而使人上火、血压升高,也可能热伤风而患上感冒。

昼夜温差也是判断捂不捂的标准之一。早春时节,应该多多关注天气预报,提前一两天了解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物。这在很大程度上使身体免受冷空气突至的刺激,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特别是当天气预报预告昼夜温差超过7—10摄氏度时,就该小心防寒了。

查看全文

秋冻该怎么冻

常说的“春捂秋冻”中的“秋冻”是指秋季到来之后,不要气温稍有下降就立即增衣,应循序渐进地添衣保暖,以增强身体的御寒能力。所以“秋冻”的目的是锻炼身体的耐寒性。

1、秋冻可并不是指一味的不增加厚衣服,一般当户外早晚气温降低到10℃左右时,就应该结束“秋冻”了,否则不但不能预防疾病,还容易惹病上身。

2、南北“冻”不同我国南北两方因地理位置不同,在气候上亦有所差异。一般南方秋凉来得迟,日间温差变化不是很大,甚至入冬仍不太寒冷,这样的地区可以适当延长“秋冻”的时间。但是北方比如新疆、东北地区,已进入秋天就很快变得寒冷,早晚温差也明显加大,甚至还有下雪的可能。这样的地区还是不要随便乱“冻”的好。

3、一般地区而且言在初秋时,暑热还没有完全消退,这时早晚温差并不明显,不要因为稍微有些微风就急着加衣服。仲秋开始气温逐渐下降,虽然可以感到一丝凉却不至于寒冷,这时是秋冻的较佳时期,尤其是青壮年,可以不要着急添厚衣服。等到十月中下旬,气温迅速下降、早晚温差大,这时就要结束秋冻了。

最后,妈网百笠在这里提醒各位朋友,秋冻因人而异,并不是所有人的适合秋冻。要根据自己的体质考虑哦。

查看全文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