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血怎么凝固

这世上有两种鸡血。一种是新鲜鸡血,红得像墙上的一抹蚊子血;一种是固体状的血豆腐,颜色暗红,却Q弹有力。众所周知,鸡血流出血管时,呈鲜红的液体状。那么,从鲜血到血豆腐,这其间鸡血经历了怎样的磨练?鸡血怎么凝固?下面妈网百科即为你揭开谜底。 鸡血怎么凝固

鸡血怎么凝固

新鲜鸡血的模样太过于粗暴,还是蜕变为一块美豆腐更撩人心弦?那么,问题来了。鸡血怎么凝固?我们可以尝试往鸡血里加盐哦。

往鸡血里加盐,即相当于加入了杂质,使鸡血的凝固点得以降低。而盐里蕴含的矿物质,容易与血液里的血小板发生反应,加速血小板凝固。下面具体来了解下使鸡血凝固的方法吧。

用冷水加点盐,充分搅拌,大概1:10(盐:水)的比例,把鸡血注入搅拌好的盐水容器里,鸡血和盐水的比例要控制在1:2(鸡血:盐水)的幅度,待完全冷却后,鸡血就凝固了。

查看全文

鸡血怎么做好吃

鸡血怎么做好吃?这实在是个千人千面的问题。但常言道:平凡见真知,家常的即是最好的。下面妈网百科即为大家介绍鸡血的两种家常做法,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了解一下。

一、鸡血面

材料:鸡血、鸡肉、花椒、姜片、精盐、葱花、香菜、葱白、醋、白酱油、味精、胡椒粉

做法

1、碗内加凉水,滴入鸡血,用筷子搅匀。

2、锅内放入鸡肉,加花椒、姜片、精盐、葱白煮烂,捞出晾凉,撕成小块。

3、鸡血加水把面和好,擀成薄饼蒸熟,切成细条放入碗内,上面摆上鸡丝。

4、锅内加原汁鸡汤、白酱油、胡椒粉、葱花、香菜、味精烧沸,起锅浇在面碗内即成。

二、鸡血汤

原料:豆腐100克、虾米10克、鸡血50克、鸡肉50克、菠菜50克、鸡蛋50克

调料:香油2克、盐3克、味精2克、胡椒粉3克、醋8克、淀粉5克

做法

1、鸡肉切丝;

2、豆腐和鸡血切成小条;

3、海米用沸水泡发好;

4、菠菜择洗干净,切成3厘米长的段,用沸水烫后,放入冷水内漂凉,捞出挤干;

5、锅放在火上,加入鲜汤,放入鸡丝、鸡血、豆腐、精盐,烧沸撇去浮沫;

6、再放入菠菜,用湿淀粉勾芡,把鸡蛋打开甩入汤内;

7、加入醋、胡椒粉、味精、香油即成。

查看全文

鸡血的食用价值

想要变得“跟打了鸡血似的”?不妨进食些鸡血补充营养。虽不至于像打了鸡血似的精神亢奋,但是功效也是杠杠的。那么,常食鸡血有哪些好处?下面具体来了解下。

1、鸡血中含铁量较高,而且以血红素铁的形式存在,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和孕妇、哺乳期妇女多吃些以动物血为原材料的菜肴,可以防治缺铁性贫血。同时,由于鸡血中含有微量元素钴,故对其他贫血病如恶性贫血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2、鸡血含有凝血酶,凝血酶能使血溶胶状态纤维蛋白质迅速生成不溶性纤维蛋白,使血液凝固,因此具有止血作用。

3、鸡血具有利肠通便的作用,可清除肠腔的沉渣浊垢,对尘埃及金属微粒等有害物质具有净化作用,可避免积累性中毒,因此它是人体污物的“清道夫”。

4、鸡血还能为人体提供优质蛋白质和多种微量元素,对营养不良、肾脏疾患、心血管疾病和病后的调养都有益处。

5、近年的研究表明,鸡血对支气管炎、功能性子宫出血、溃疡病和慢性肝炎等有一定疗效。

查看全文

鸡血的宜忌人群

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就连血管里流动的,都有自己的一套宜忌人群。那么,鸡血的宜忌人群都有哪些?下面一起来了解下吧。

1、宜食:贫血患者、老人、妇女和从事粉尘、纺织、环卫、采掘等工作的人适宜常吃鸡血。

2、忌食:高胆固醇血症、肝病、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应少食鸡血。

3、怀孕可以吃鸡血吗?可以。孕期容易贫血,而鸡血是补血佳品。孕妇从孕前及怀孕初期开始,就要注意多吃鸡血等富铁食物。

另外,即便是老人、孕妇等宜食鸡血的人群,食用鸡血时,也需注意以下禁忌:食用鸡血无论烧、煮一定要氽透;烹调时应配有葱、姜、辣椒等佐料用以去味,另外也不宜单独烹饪;食用鸡血时,不宜加工过久,否则做老了,就如嚼蜡,影响口感。

查看全文

鸡血怎样才不凝固

说完了“鸡血怎么凝固”,自然要首尾呼应,谈谈“鸡血怎样才不凝固”,毕竟根据场合的不同,液体状的鸡血也是可以派上用场的。下面首先来了解下鸡血凝固的原理吧。

鸡血凝固是一系列复杂的化学连锁反应的结果,其最后阶段是由原来溶解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在形成过程中相互交错重叠,并把血细胞网罗在内,使原来呈溶胶状态的血液逐渐变成凝胶状态的血凝块。血凝块形成以后,在血小板收缩蛋白的收缩作用下,血凝块回缩变硬。那么,反其道而行之,鸡血怎样才不凝固?

我们可以往鸡血内加入肝素或柠檬酸钠,肝素与柠檬酸钠都具有抗凝作用,常被用于凝固鸡血。但是,若鸡血的最终使用目的不同,对应的抗凝剂也会有所不同。如果作实验用,那么肝素或者柠檬酸钠二者均可;但若用作食用,那么最好使用肝素,肝素对身体无害,柠檬酸钠则会对身体造成危害。

查看全文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