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芽糖怎么吃

麦芽糖是许多人用于怀旧的传统小吃,有自己独特的味道,是许多人最喜爱的甜食之一,麦芽糖主要是由含有淀粉酶的麦芽作用于淀粉而制成的食物,十分具有营养,下面我们就具体来介绍一下麦芽糖怎么吃、麦芽糖的做法、麦芽糖的营养价值、麦芽糖的宜忌人群等方面的内容。 麦芽糖怎么吃

麦芽糖怎么吃

麦芽糖是许多朋友的童年记忆,它甜甜的味道想必许多朋友都不可忘怀,同时麦芽糖作为大家最为常见的甜食之一,有许多吃法,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介绍一下麦芽糖怎么吃。

麦芽糖的食用方法一:南瓜姜汁饴糖饮

1、将南瓜洗净切碎,上锅加适量清水煮至熟烂,去渣留汁。

2、将生姜洗净切碎,用榨汁机取汁100克;

3、把姜汁、饴糖加入南瓜汁中,煎至浓稠即可。

麦芽糖的食用方法二:麦芽糖煮红枣

1、将麦芽糖和红枣一同放入砂锅里,加适量清水。

2、煎煮至熟即可。

麦芽糖的食用方法三:麻心元宵

1、将面粉摊放在垫有笼布的蒸笼内,用旺火蒸约7分钟,蒸熟取出放凉,搓松,加入芝麻酱、糖、饴糖,搅匀搓透,放入木制方框内压实。

2、将麻心放入竹匾,淋少许水在麻心上。

麦芽糖的食用方法四:饴糖大米粥

以大米煮粥,粥熟入饴糖,调匀。

查看全文

麦芽糖的做法

麦芽糖属于甜食当中的一种,主要做法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许多朋友想吃,又对超市里卖的不放心,那不妨动手自己来做一下吧,下面我们就具体来介绍一下麦芽糖的做法。

原料:选择干燥、纯净、无杂质的小麦、玉米、无霉烂变质的红薯作原料(红薯需粉碎成豆渣状,但不能粉碎成粉状)

1、育芽。将小麦麦粒或大麦麦粒洗净,放入木桶或瓦缸内,加水浸泡。浸泡的水,夏天用冷却水,冬天用温水。将麦粒浸泡24小时后捞出,放入箩筐内,每天用温水淋芽两三次,水温不要超过30℃。经过3天—4天后,待麦粒长出二叶包心时,将其切成碎段,且越碎越好。

2、蒸煮。将玉米碎粒或糯米洗净,在水中浸泡4小时—6小时,待吸水膨胀后,捞起沥干,置于大饭锅或蒸笼内,以100℃蒸至玉米碎粒或糯米无硬心时,取出铺摊于竹席上,晾凉至40℃—50℃。

3、发酵。将晾凉的玉米碎粒或糯米,拌入已切碎的小麦芽或大麦芽,发酵5小时—6小时,再装入布袋内,扎牢袋口。

4、压榨。将布袋置于压榨机或土制榨汁机上,榨出汁液,即为麦芽糖。

查看全文

麦芽糖的营养价值

麦芽糖是用粮食发酵而来的甜食,但它甜味并不是特别大,它不仅能够作为人们的零食,也时常用作菜品的调味。它的营养价值也是非常高的,下面我们就具体来介绍一下麦芽糖的营养价值。

1、麦芽糖是碳水化合物的一种,由含淀粉酶的麦芽作用于淀粉而制得。用作营养剂,也供配制培养基用。麦芽糖可以制成结晶体,用作甜味剂,但甜味只达到蔗糖的1/3。麦芽糖是一种廉价的营养食品,容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

2、麦芽糖是淀粉、糖原、糊精等大分子多糖类物质在β-淀粉酶催化下的主要水解产物,再经麦芽糖酶催化,则被水解成两个D-葡萄糖分子。无机酸如盐酸也可以水解麦芽糖。游离形式的麦芽糖似不存在于细胞中。

3、麦芽糖是米、大麦、粟或玉蜀黍等粮食经发酵制成的糖类食品,属双糖类,白色针状结晶,易溶于水。味甜但不及蔗糖,有健脾胃、润肺止咳的功效,是老少皆宜的食品。

查看全文

麦芽糖的功效与作用

麦芽糖分为两种,即软的和硬的,软的麦芽糖具有药用价值,而且药的性质是温和,味道微甜。硬的麦芽糖可食用。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介绍一下麦芽糖的功效和作用。

1、经常饮用用开水冲起来的麦芽糖可以缓解胃痛,胃痉挛,并且对胃溃疡也显著地辅助治疗作用。

2、麦芽糖可用作养颜、补脾益气、缓急止痛、滋润内脏,是许多女性还有养生人士的首选。。

3、麦芽糖主治脾胃虚弱、气短乏力、纳食减少、虚寒腹痛、肺燥咳嗽、干咳少痰,吃麦芽糖可以促进身体健康。

3、麦芽糖可以治疗身体虚弱的病人的哮喘病,还可以治疗顽固性咳嗽。

4、麦芽糖可以润肠通便,去热清火。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咽喉炎,大便干燥显著疗效。

5、把麦芽糖可以治疗治慢性咳嗽,痰多,乏力等症状。

查看全文

麦芽糖的宜忌人群

麦芽糖虽然好吃,功效也十分强大,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吃麦芽糖的,我们不要因为自己的一时贪吃而忽略了自己的身体健康。下面我们就具体来介绍一下麦芽糖的宜忌人群。

适宜人群:

麦芽糖一般人群都可使用,如果你是一个畏寒怕冷的人,可以吃一些麦芽糖用来缓解自己的症状;如果你是一个肺虚的患者,也可以吃一些来治疗自己的病症;如果你是一个百日咳患者,也能够吃一些麦芽糖来辅助治疗自己的这种疾病。对于这些人麦芽糖都是非常的适用的。

禁忌人群:

1、麦芽糖不适合中气弱、消化力不足、体内有湿热、体胖多病的人吃,因麦芽糖会助湿生热、令人易于腹胀。

2、麦芽糖不适合糖尿病患者食,麦芽糖降低代谢过程,增加脂肪堆积,导致糖尿病患病风险升高67%。

查看全文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