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症能生孩子吗

结婚之后,能够有自己的孩子是每个做父母最大的梦想,尤其是针对那些身患疾病的父母,他们有着非常复杂的心理,想要孩子,又怕自身的疾病影响孩子的健康。那么,肾病综合症能生孩子吗? 肾病综合症能生孩子吗

肾病综合症能生孩子吗

患肾病综合症,能否要孩子,取决于治疗的程度,如果治疗的比较彻底,已经几近于痊愈是可以要孩子的,反之则慎重考虑。具体的介绍如下:

1.肾病综合症如果已经连续两年没有病发的迹象,并且一直都没有出现血尿的情况,尿蛋白和肾功能的各项指标都是正常的,并且肾穿刺的结果表明各项指标都是正常的,在此情况下是可以考虑怀孕事宜的。

2.对于肾病综合症的患者来讲,合理的用激素是非常关键的。已经停止治疗的患者,各项指标经过化验显示都是正常的,在两个月左右就可以考虑怀孕,但是怀孕势必会增加肾脏的负担,所以如果怀孕就要承担病状复发的危险。并且一旦怀孕就要按期按时的做各种检查,如果胎儿的情况出现异常或者身体已经无法承受,那么就要马上终止妊娠。所以,虽然患有肾病综合症的病人是可以怀孕的,但是所承担的风险也是非常大的,需要谨慎考虑。

查看全文

肾病综合症患者怀孕要点

经过各项检查后,确定可以要孩子,那么也要比其他正常夫妻要格外的注意和小心,肾病综合症患者怀孕的具体注意事项如下:

1.如果是男性的肾病综合症患者,在治疗期间最好不要考虑要孩子,因为在此期间会附有大量的药物。这些药物会使其精子的成活率降低并且精子的质量也不高,同时如果服药期间怀孕还会导致胎儿的不健康,所以一定要在停止服药没有任何影响的情况下做要孩子的准备。

2.妇女在怀孕的期间为了保证孩子的健康必须吸收多方面的营养,但是如果在此期间,盐分吸收过多就会导致肾病综合症的复发,所以在怀孕期间一定要注意盐分的吸收控制,一般要控制在三到五克。并且不要吃含有添加剂过多的食品,速食食品尽量不要吃。

3.在怀孕期间要多多注意保暖,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情,不要操劳,一定要尽量避免感冒,因为感冒诱发很多并发症,所以一定要增强自身的免疫力,不要感冒。

查看全文

肾病综合症的临床表现

肾病综合症在临床上有“三高一低”的表现,具体的介绍如下:

1.出现大量的蛋白尿,人体正常排尿的蛋白排出量是低于3.5g/d。如果含量超出这个范围,就会出现蛋白尿的显现,导致体内大量蛋白被排除,造成人体营养结构的严重塌陷。

2.低蛋白血症,一般的血浆蛋白含量都是高于30g/L。如果NS的时候,过多的白蛋白通过排尿的方式丢失,就会促进肝脏和肾小管中白蛋白合成的增加,但这两个部位分解的白蛋白也不足以抵制丢失的时候就会出现低蛋白血症。

3.水肿,患者患有低蛋白血症的时候,使水分就会从腔内血管流入到 组织的间隙,这是造成水肿的根本原因。有一半的患者由于血容量的增加导致肾激素水平的下降,在水肿的发生中起到了不良的促进作用。

4.高脂血症,会导致出现这种临床现象的原因,到现在还未明确的查明,初步认定为是由于分解代谢功能减退所导致的。

查看全文

肾病综合症的鉴别诊断

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肾病综合症的鉴别诊断,有助于大家进一步了解肾病综合症的鉴别诊断的相关情况。

1.过敏性紫癜肾炎。这种病症又被成为紫癜,一般多发的都是青少年,从最初的皮肤出现皮疹到有血尿的出现,也就四周左右的时间。

2. 红斑狼疮性肾炎。一般都是中年妇女或者是青少年容易患此病,用于病体本身的免疫系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从而导致了系统性的损伤,引发红斑狼疮性肾炎。

3.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一般患病的都是儿童和青少年,根据血清HBV检查、肾活体切片的方法可以进行诊断。

4.糖尿病肾病。一般都是中老年人容易患病,而且常见于患糖尿病十年以上的患者,最初的时候是微量白蛋白的排出,以后逐渐演变为蛋白尿和NS。

5.肾淀粉样变性病。一般都是中老年,会引发全身多器官的牵连。肾脏表现为体积增大,需要做肾活体检查。

查看全文

肾病综合症的并发症

肾病综合症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不仅肾脏会受到严重的损伤,还会引发许多并发症,具体有以下症状:

1.感染,无论哪种类型的肾病都极易引发感染。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采用激素治疗的方法,在治疗的同时,不要再使用抗生素类的药物进行配合,因为这样特别容易导致由真菌引起的二次感染。如果感染严重的时候,可以采取停止激素的治疗。

2.血栓及栓塞并发症,因为治疗肾病的很多药物中都有凝血的作用,长时间的服用,尤其正对一些血管病的患者,特别容易出现血栓和栓塞的情况,在此期间要和医生进行沟通,尽量可以采用有利病情,又亦可以抑制血栓的药物。

3.急性肾衰竭,如果出现急性的肾衰竭或危机生命,所以建议采取以下方式进行处理,襻利尿剂、血液透析、原发病治疗、碱化尿液,通过这四种方法可以有利的控制肾衰竭,有利于患者的治疗。

以上就是有关肾病综合症的相关介绍,想做父母是每对夫妻的美好愿望,但是为了患者和孩子的健康着想,还是要咨询医生,要量力而行,不要强己所难。

查看全文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