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饮食保健原则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又是一年新的开始。春季人体的阳气向上、向外抒发,因此春季尤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在饮食上,通过调整,就能减少我们体内阳气的抒发。那么春季饮食保健都有些什么原则呢? 春季饮食保健原则

春季饮食保健原则

春季一般肝火旺,肝火旺是会影响到脾的,所以很多人在春季都会出现脾胃方面的问题,因此在春季就尤其要注意合理的饮食。

《黄帝内经》里有记载,春夏养阳,也就是说春夏季要注意养一养阳气,多吃一些提升阳气的食物,帮助阳气升发,比如蜂蜜、大蒜、大葱、豆芽、香菜等。但是也要注意阴虚的人或者阳盛的人都不宜吃这些。

由于春季肝火旺,所以要少吃酸味的食物,酸味会增加肝气的升发。建议可以多吃甜食,比如牛奶、蜂蜜、大枣、花生等,还可以多吃新鲜水果、蔬菜。

查看全文

春季饮食宜吃的食物

春季养生要注意饮食,多吃以下以几种食物对春季来说可谓是极好的。

1、春季宜吃胡萝卜。胡萝卜中的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是我们人体需要的元素。当我们摄入β胡萝卜素之后,β胡萝卜素在小肠中可以转化为维生素A。维生素A可以滋润皮肤,经常食用会让我们的皮肤又具有弹性又富有光泽,而且还能清热解毒,还能润肠,所以如果缺乏维生A就会出现皮肤松弛的现象。

2、春季宜吃蜂蜜。大家都知道蜂蜜是对皮肤特别有好处的东西,我们的面膜中经常会使用蜂蜜作为主要成分,就是因为蜂蜜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对人体有非常好的调补功效。春季天气刚刚转暖,也是各种传染病的多发季。因此,多吃蜂蜜对提高人体抵抗力很有疗效,每天早晚各喝一杯蜂蜜水,通便润肠的同时还能美容养颜,还可以增强免疫力。

3、春季宜吃莲藕。莲藕由于性寒,因此可以清热。当我们人体有内火的时候,吃莲藕能有效清热,改善气色。如果是由于血热而经常长痘的人,吃生藕可以很好的抑制长痘的现象。煮熟的藕,能养胃滋阴,有健脾养血益气的功效。

查看全文

春季饮食的“多与少”

在春季饮食中,有很多要注意的方面,其中有几个口诀,可以教给大家。

1、多主少副:也就是说要多吃主食,少吃副食。春天天气变幻无常,人体的免疫力也比较低,因此要多吃一些主食,主食中含有的含水化合物能直接转化为热量,维持我们身体所需,而且相比较大鱼大肉来说,主食更易消化,减轻肠胃负担。

2、多菜少果:多吃蔬菜,少吃水果。蔬菜中其实含有很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还有纤维素等,这些物质能够疏通血管、清理肠道,并且对肝脏都很好。水果少吃,但也不是说不吃,适量就好,因为水果多含酸,性寒,吃多了的话可能会伤害到我们的脾胃。

3、多奶少肉:即多喝奶,少吃肉。春季是一年之始,万物生长,人体也有生长的需求,因此,多喝牛奶,牛奶中的钙等营养物质能满足人体的多种需求。因为肉类中的胆固醇较高,因此少吃肉。

4、多水少油:季节的更替导致气候干燥,也导致了人体水分的流失。多喝水,能有效的避免便秘、头痛等症状的发生。每天早晨喝一杯蜂蜜水能有效的清理肠道。

5、多彩少单:就是说可以多吃一些色彩鲜艳的、五颜六色的食物,少吃一些颜色喝口味单一的食物。我们人体不同部位所需的营养物质不同,比如心脏就喜欢红色的食物,肝脏就喜爱绿色的食物等,因此,在饮食中要注意食用各种颜色的蔬果。

查看全文

春季饮食可多吃粗粮

春季饮食中,可以搭配多吃一些粗粮,对身体很有益处。但是吃粗粮也不是一味的只吃粗粮,也不要吃过多,在春季吃粗粮也要注意如下几点。

1、吃粗粮要多喝水:粗粮中含有的主要是纤维素,纤维素本身必须有足够的水搭配才能起到保证肠道正常工作的作用。一般来说,多吃多少粗粮,就要多补充多少水。这样才能保证吃粗粮是对身体有益的。

2、循序渐进吃粗粮:吃粗粮不要一下就吃很多,如果平时不怎么吃粗粮的话,刚开始吃粗粮一定要循序渐进,慢慢开始增加粗粮的食用量,不然肠胃一下子会受不了。

3、搭配荤菜吃粗粮:春季可以多吃一些粗粮并不是说完全以粗粮为食物,饮食要荤素搭配才行。吃粗粮的同时也要搭配一些荤菜,每天只要摄入50g的粗粮就可以了,也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酌情进行调整食用量,总之就是要营养均衡。

查看全文

春季饮食注意事项

寒冷的冬季刚刚离开,春季的温度在不断的回升,春季的饮食也要根据温度的变化做一些适当的调整。

春季温度虽然回升了,但是早春的其实还是比较寒冷的,因此人体需要消耗能量来抵御寒冷,在饮食上就要稍微高热量一些,可以多吃一些花生、芝麻、核桃等食物。

春季可以多吃一些辛温补的东西,有助于增强抵抗力,可以抵御初春的冷风,比如吃一些大蒜、韭菜之类的,有驱寒的功效。

春季还可以多吃一些补充津液和清热解郁的食物。在寒冷的冬季,人们为了御寒会喝酒、吃辣、盖很厚的被子、穿很厚的衣服等,可能会导致人体体内郁热,情况较轻的会出现头昏烦闷的症状,情况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内脏的疾病。因此,在春季可以吃一些清除郁热的食物,比如可以煮一些海带绿豆汤喝。

查看全文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