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步车的危害

现在越来越多的妈妈们给宝宝买学步车帮助宝宝走路,其实学步车还是有一定的危害,比如宝宝走路有依赖性、容易发生意外事故等,妈妈们应尽可能的让宝宝通过爬行顺利度过走路的过程。学步车建议在宝宝10个月的时候再考虑使用,妈妈们可以根据学步车的平衡性、高度调节、帐篷等方面给宝宝选择一辆舒适的学步车。另外,使用学步车时要注意将坐垫调整至婴儿的脚掌能够平贴地面,学步车的各个部位要牢固以防在碰撞过程中发生车体损坏、车轮脱落等事故。 学步车的危害

学步车的危害

很多家长早早就让孩子坐进学步车,将学步车视为育儿的好帮手,这样很多宝宝就失去了爬行的机会,而爬行是目前国际公认的预防感统失调的最佳手段,也是手脚等各个身体器官最先综合协调使用的阶段,爬行时宝宝的前庭和平衡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逐渐发达起来为站立和行走打下基础。现在越来越的妈妈给宝宝使用学步车,那么学步车的危害有哪些呢?

1、影响宝宝智力发育:宝宝是通过接触、抓握、敲敲打打、扔等学习认识物体,自由的探索有助于孩子智能的发展,学步车限制了孩子自由的活动和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从而影响了孩子智力的发育。

2、容易发生意外事故:有很多爸爸妈妈使用学步车是因为他们觉得学步车可以保证婴儿的安全,而统计结果却动摇了人们对学步车的信心,根据美国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统计每年约有8800名15个月以下的婴幼儿由于使用学步车而受伤。

3、宝宝走路有依赖性:长期使用学步车容易让宝宝有依赖性,而且在四面包围的学步车之内学走步,宝宝因为腰部、胯部均被保护得无需用力并且错过了1周岁前的爬行期,导致出现“不用则废”的功能减弱。

查看全文

学步车对孩子的影响

宝宝一般到4个月以后可以短时间在大人扶助下靠坐或者是拉坐,6个月以后就可以充分训练宝宝翻身和爬了,但时间不宜过长。如果妈妈们给宝宝过早使用学步车会使宝宝失去爬的机会和愿望,而爬行对宝宝的身心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妈妈们有必要了解学步车的相关知识以备不时之需,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学步车对孩子的影响有哪些吧。

第一,学步车将婴儿固定在其内使婴儿失去了大运动锻炼的机会,大运动锻炼包括爬、站立、弯腰、行走等,这些运动能加强宝宝身体各部位运动的协调性。因为学步是需要力气的,而坐在学步车里的孩子需要活动时可以借助车轮毫不费力地滑行,缺乏真正的自主锻炼。

第二,过早或过多或使用学步车不当都违背婴儿生长规律人为“助走”,会对婴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如才满7个月的小宝宝就坐学步车,因个子小坐垫过高,脚不能完全着地只能用脚尖触地滑行,久而久之宝宝就形成前脚掌触地的欠脚走路姿势。

第三,坐在学步车中宝贝每秒的移动距离可达1米,孩子的头部所占比重大、较重又暴露在车身架的外面,缺乏安全保护,一旦从楼梯上翻下或因地面不平而翻倒宝贝的头部很容易受伤。此外,由于宝宝能够快速进入危险地带(包括利器、火炉、热水、有毒物品存放处等),因此受伤事件时有发生,包括手指夹伤、擦伤、划伤、烫伤和意外中毒。

查看全文

学步车什么时候用好

为了让自己的小宝贝更快跨出人生第一步,不少爸妈都会给孩子买一辆学步车,但是专家提醒宝宝不宜过早坐上学步车,因为宝宝骨骼中含钙少胶质多且骨骼较软承受力弱易变形,如果使用时间过长或是使用方法不恰当很有可能影响孩子的骨骼发育,甚至会导致孩子感统失调。学步车是妈妈们的好帮手,那么学步车什么时候用好呢?

学步车建议在宝宝10个月的时候再考虑使用,即便10个月以后宝宝使用学步车时间也不宜过长,因为当宝宝下肢肌肉力量还不够强,负重过早对双下肢发育不利且容易出现脚尖着地走路的现象,情况严重甚至会造成腿部弯曲的问题。倘若学走路过早因下肢骨柔软脆弱经受不住上身重量,容易导致疲劳和下肢的血液供应,下肢会出现偻病似的"X”型腿或“O”型腿甚至发生疲劳性骨折。

查看全文

学步车如何选购

在宝宝6~9个月大时应让宝宝学着爬行而不是急着让他学走路,爬行阶段是小孩的关键期,父母应给予适当、安全的活动空间,一方面是要让他免除危险的恐惧感,二来也是要让其自行借双手双脚的摸索锻炼全身使全身协调地发育。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给宝宝买辆学步车也是可以的,那么学步车如何选购呢?

1、选择平衡性好的学步车:宝宝学步车的平稳性比较重要,因为小宝宝还不具备足够的平衡能力容易发生摔倒的情况,而学步车的稳定性可以有效支撑住小宝宝的身体。

2、选择带有小玩具的学步车:学步车可以配有一些玩具,如电话机、音乐盒、喇叭等,这些额外的玩具会给宝宝带来很多的乐趣,但在挑选时也别忘了检查这些零件是否牢固,以防在小宝宝玩耍时摘下当食物误吞下去而发生意外的伤害。

3、选择可以高度调节的学步车:在同龄的宝宝中有的身高会比较高,若是学步车还以别的小朋友为例,他们在里面待着也会不舒服。学步车的高度可以调节就可以适合不同高度的婴幼儿使用,同时也能帮助他们较好地学习走路。

查看全文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