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毛穿刺多久有结果

宝宝的顺利诞生是不少准妈妈的最大心愿。可是,对于高龄产妇或者有染色体等疾病的准妈妈来说,她们总担心宝宝的健康。绒毛穿刺检查是就是用于确诊胎儿是否有染色体异常、神经管缺陷以及某些能在羊水中反映出来的遗传性代谢疾病的检查。那么,绒毛穿刺怎么做?绒毛穿刺多久有结果?妈网小编详细告诉你。 绒毛穿刺多久有结果

绒毛穿刺多久有结果

绒毛穿刺(CVS)又称绒毛膜穿刺术,是用于确诊胎儿是否有染色体异常、神经管缺陷以及某些能在羊水中反映出来的遗传性代谢疾病。穿刺时用穿刺针穿过孕妇的腹壁刺入宫腔吸出少许绒毛进行检查。那么,绒毛穿刺多久有结果?看有经验的妈妈怎么说。

手术时间一般在孕11-14周,由于但绒毛穿刺流产、畸胎风险高于羊水穿刺,一般在孕16-22周行羊水穿刺更合适。

那么,做完绒毛穿刺检查后,要等待多久才会有结果呢?

做绒毛穿刺检查会在数小时后即可得知结果,尽管有一定的风险,可是能够提前知道胎儿的状况,还是不错。

检查结果:可得知胎儿有无异常。

异常:下一步如果发现胎儿有严重异常,建议中止妊娠。

妈网百科提醒准妈妈一下,怀孕期间孕妇的心情对胎儿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保持愉悦的心情是很重要的。在等待绒毛穿刺检查结果的过程中,孕妇可以听听音乐,聊聊天,保持平稳的情绪,切忌有患得患失的焦虑心情。

查看全文

绒毛穿刺怎么做

绒毛穿刺也叫绒毛膜穿刺术,不少准妈怀孕期间医生都会建议最好是进行绒毛穿刺检查。因此,有菜鸟准妈好奇,绒毛穿刺怎么做呢?

绒毛穿刺怎么做?一般情况下,检查的时候用一根很细的针穿刺到胎盘的组织中去,取适量的绒毛组织出来进行检查。绒毛穿刺检查方法总共有4种,可以经阴道,也可以经腹进行,具体如下:

1、经子宫颈法。

2、经腹部法;腹部皮肤局麻,穿刺针经腹壁进入胎盘绒毛部分,用空针管吸取少量绒毛送检。

3、经阴道法;在超声扫描引导下,医生将导管(一种易弯曲的细管)经阴道、子宫颈送入胎盘绒毛部分,用空针管吸取少量绒毛送检。有子宫颈病变,生殖道感染,如生殖道疱疹、淋病、慢性宫颈炎等,不宜经阴道取样。

4、经膀胱法。最早也最常使用的是经子宫颈法。

以上几种方法,都需要抽取胎盘位置的绒毛,取20~40毫克的绒毛量。

查看全文

绒毛穿刺的适宜人群

绒毛穿刺检查是产检的一种,但不是必检项目。那么,究竟哪些人适宜进行绒毛穿刺的检查?

绒毛穿刺的适宜人群具体如下:

1、曾生育过先天性缺陷儿尤其是生育过染色体异常患儿。

2、夫妇一方是染色体异常者或平衡异位的携带者。

3、性连锁遗传疾病携带者,于孕中期确定胎儿性别时。

4、曾生育过神经管缺陷或此次孕期血清甲胎蛋白值明显高于正常妊娠者。

5、35岁以上的高龄孕妇。

6、唐氏综合征筛查高危。

妈网百科温馨提醒:绒毛穿刺检查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产检项目,准妈妈们不要贪便宜而去一些不知名的医院,而应该去正规的医院进行有效科学的检查,以确保宝宝的顺利诞生。

查看全文

绒毛穿刺检查目的是什么

最近有不少准妈妈咨询,绒毛穿刺检查检查目的是什么?是不是一定要去的?下面就由妈网百科告诉你绒毛穿刺检查目的是什么吧!

我们来看看:绒毛穿刺可进行细胞遗传诊断,基因分析及先天生化代谢疾病分析。

1、染色体分析:有直接法和培养法。

2、基因分析:可诊断单基因遗传疾病,如海洋性贫血症等。

3、生化分析:有直接法和培养法;以羊水来检查代谢疾病。

妈网百科温馨提醒:有关染色体等生育检查,在婚检时已经涉及。但这并不意味着相关检查可以取代绒毛穿刺检查,尤其有相关疾病遗传史的准妈妈,一定要去正规的医院接受检查。

查看全文

绒毛穿刺的检查风险

绒毛穿刺有没有风险?它的风险有哪些?不少细心的准妈妈会咨询这个问题。

绒毛穿刺检查可能会出现阴道出血、羊水溢出或子宫持续性收缩会导致胎儿流产率约2%。不过它能发现胎儿有无异常,妊娠早期的子宫扩刮术比妊娠中期的引产术要安全、经济,而且最快可于数小时内得知结果。

绒毛取样的危险损伤胎儿肢体的危险要高一些,并且可能会带来较高几率的不确定的发育不良,现已确定的比如有先天性肾积水、先天性心脏病、肠道畸形等,若绒毛取样的诊断不明确,有必要作羊膜囊穿刺确诊。

案例:2011年8月,鞍山一名怀孕四个半月的孕妇在进行孕检时,发现腹中的胎儿发育出现异常,左侧胳膊、左侧小腿和左脚根本没有发育。经鞍山市妇儿医院彩超室和产前诊断中心会诊,得出的结论是由于外界原因造成畸形胎儿,唯一的原因就是怀孕10周左右时的“绒毛穿刺”术。鞍山市妇儿医院彩超室主任张秀清支出,“绒毛穿刺”在怀孕初期,可以通过染色体准确地判断胎儿是男是女,不过做“绒毛穿刺”需要很高的技术和设备,一旦做不好,就可能造成胎儿畸形。

妈网百科温馨提醒:虽然绒毛穿刺检查有一定的风险,但准妈妈们只要选择正规的医院,遵循医护人员的指示,便可以减低风险,使检查有效地进行。

查看全文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