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几个月长牙

到了一定的年龄,婴儿就会开始慢慢长牙齿了。这个过程是很多妈妈比较期待的。不少妈妈还会在宝宝长牙之前做好功课,了解婴儿几个月长牙、婴儿长牙的症状等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关于婴儿长牙的方方面面吧。 婴儿几个月长牙

婴儿几个月长牙

总的来说,由于每个宝宝的身体发育情况不同,长牙的具体时间也会因人而异。但如果按照正常的情况,婴儿的长牙时间还是有一个范围的。那么,婴儿在几个月大时会开始长牙呢?

大部分婴儿是在6个月大的时候开始长牙齿的,但这个时间并不是绝对的。由于宝宝的体质不同,有的宝宝在四五个月时就已经开始长牙了。同样,长牙比较晚的宝宝可能要到1周岁时才长牙齿。宝宝长牙齿是早是晚都是很正常的,家长不必过多担心,只要宝宝身体不出现其他问题即可。

另外,一些宝宝在1周岁以内,如果全身或局部出现过紊乱疾病,宝宝的乳牙釉质可能会发育不良,甚至产生牙齿上的缺陷,比如患龋齿等。因此,在婴儿长牙的阶段,家长要尤为注意宝宝牙齿的爱护,避免宝宝出现长牙的异常症状出现。

查看全文

婴儿长牙前症状

宝宝第一次长牙之前,身体也会出现一系列的反应,我们通常把这种反应叫做长牙前症状。但不同体质的宝宝长牙的症状是不同的,因此,妈妈们此时要多加关注宝宝的情况。当宝宝出现下面这些情况时,说明宝宝已经开始在长牙齿了。

1、脾气突然变得暴躁

婴儿在长牙时,牙齿需要冲破牙床,宝宝会感到非常疼,从而哭闹,甚至脾气变得暴躁,这都是比较正常的现象。

2、牙龈肿胀

牙齿刚长出来时,宝宝的牙龈可能会出现肿胀的情况,还可能伴有脸颊发红、充血等现象。

3、经常流口水

长牙时,宝宝的口腔会分泌更多的唾液,加上宝宝在长牙期间由于牙床痒,还喜欢啃咬东西,流得口水就比较多了。

4、睡觉不安稳

有些宝宝在长牙期间,睡觉比较不安稳,而且伴有体温升高的症状。

5、发烧

也有的宝宝时,容易出现发烧的症状。

查看全文

婴儿长牙的顺序

婴儿长牙齿通常是先张下排牙齿的,接着才会长出上排的牙齿。但具体的长牙顺序是怎样的呢?新手妈妈们都过来了解一下吧。

下排牙齿生长顺序

6-10个月:正中门牙齿1颗;

10-16个月:侧面门牙4颗;

17-23个月:犬齿8颗;

14-18个月:第一大臼齿6颗;

23-31个月:第二大臼齿9颗。

上排牙齿生长顺序

8-12个月:正中门牙齿2颗;

9-13个月:侧面门牙3颗;

16-22个月:犬齿7颗;

13-19个月:第一大臼齿5颗;

25-31个月:第二大臼齿10颗.

以上就是婴儿长牙的一般顺序,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婴儿出牙是具备一定的规律和特征的:

第一,长牙是按次序进行的,出牙的先后和牙胚的发育情况基本保持一致;

第二,长牙有一定的时间,宝宝的生理状况不同,晚长6-12个月也是比较正常的。

第三,左右同类牙齿的萌出顺序差不多;

第四,下排牙齿的萌出时间比上排牙齿更早。

查看全文

婴儿长牙会发烧吗

不少妈妈发现,自家的宝宝在长牙期间,经常会发烧。有的妈妈认为这是婴儿长牙不适症状中一个,属于正常现象;但也妈妈认为这并非正常现象。那么,婴儿长牙一定会发烧吗?

长牙是一个正常的过程,也是每个婴儿必须经历的阶段,只有经过了这个阶段,婴儿才能品尝更多的美食。在长牙期间,宝宝也确实会出现一些明显的症状,比如流口水、牙龈痒、烦躁、腹泻、发烧等情况等。不同的宝宝在长牙期间所出现的症状并不完全一致。

也就说,宝宝长牙是有可能发烧的。但并不是每个宝宝长牙都会发烧。如果宝宝的体温没有超过38℃,而且精神状态和食欲都没有收到任何影响的话,此时宝宝发烧可以不用做处理,补充宝宝身体所需水分即可;

但如果宝宝在长牙期间,发烧了,且体温还超过了38.5℃,并时常哭闹、不喝奶,家长还能感受到宝宝的暴脾气的话,家长应该尽快送宝宝去医院做检查,配合医生的治疗即可。

查看全文

婴儿长牙晚怎么办

尽管婴儿的长牙时间有早有晚,但做父母的都不希望自家的宝宝长牙比别的宝宝更晚。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有不少婴儿属于长牙比较晚的情况。那么,婴儿长牙晚该怎么办呢?

宝宝长牙晚的原因

1、先天原因:如果家人有出牙晚的现象,尤其是婴儿的父母有这种情况,出牙晚很可能是因为先天遗传造成的。

2、后天原因:足月出生的婴儿比早产出生的婴儿长牙更快,体重轻的婴儿也容易出现出牙晚的情况。

3、患有疾病:宝宝出牙晚还可能是因为患有系统性疾病,比如唐氏症、脑下垂体分泌异常、外胚层发育不全等。

4、外伤感染:婴儿在长乳牙之前,牙龈表面形成结缔组织,当恒牙成长未充分时,牙齿会因为受到压迫而导致长牙慢。

婴儿出牙慢怎么办

一般,婴儿出牙晚6-12个月都是正常的,家长不必过多担心,慢慢等待宝宝长出牙齿即可。但如果宝宝长牙慢是因为患有某种疾病或者受到感染时,家长应该几时带宝宝去医院做检查。

查看全文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