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杜仲与炒杜仲的区别

生杜仲与炒杜仲其实只是生跟熟的区别 生杜仲与炒杜仲的区别

生杜仲与炒杜仲的区别

炒杜仲与生杜仲的区别其实就是熟的跟生的,其实两种的功效是差不多的,杜仲经炒制后,则杜仲胶被破坏,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妈妈网百科提醒杜仲有一定的适应症,既不是人人皆宜,更不是多多益善,而应该合理的适量服用,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之下。下面,就让百科来给大家简单的分析一下生熟杜仲的区别:

生杜仲:是将原药洗净,刷去粗皮,厚薄分开,切成宽条晾干即可,与熟杜仲的主要区别是表面淡棕色,较平滑,内表面光滑,质脆易折断,断面有银白色丝状物相连,细密,略有伸缩性,味淡,降血压的作用好。

熟杜仲:是指炒杜仲,为生杜仲用盐水淋喷拌匀,待吸尽,再用文火炒至黄褐色入药。与生杜仲的主要区别是表面色偏深,有焦斑,断面有银白色丝状物易断,几无伸缩性,味咸;熟杜仲用盐炒,有引经入肾之说,其补肾的功效更好。

查看全文

杜仲的功效作用

杜仲列为中药上品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李时珍曰杜仲久服轻身耐老,说明杜仲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功效。杜仲干燥的树皮入药,为名贵中药材,无毒,有补肝肾、强筋骨、益腰膝、除酸痛的功效。

近代医学证明杜仲对于治疗高血压症有特效。杜仲的叶子可以做成茶叶是非常好的保健品,而且它还可以做其它食物的辅料,所以其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凡是肝肾不足,腰膝酸痛,或足膝痿软无力的人,都可以与补骨脂、胡桃仁、金狗脊、萆薢、牛大力、千斤拔等配伍。

该品常用于冲任不固所致的胎动不安或习惯性随胎。可单用煮枣肉为丸服;配伍续断、桑寄生、熟地黄等,以增强补肾固胎作用;对于妊娠下血者,则可与人参、阿胶、当归等合用。补肝肾,强筋骨,安胎。治腰脊酸疼,足膝痿弱,小便余沥,阴下湿痒,胎漏欲堕,胎动不安,血压。一般中药单味药效果不明显,都是配伍使用的。

国内外近年来研究发现,使用以杜仲叶为原料提取的保健品后,可使肌肤美白,消除老人斑,增加头发黑色素细胞,提高头发黑色素细胞的活性,防止白发,还可消除瘦削、防止牙齿松动,预防牙周病,老年痴呆症,治疗畏寒症,加强机体细胞物质代谢,防止肌肉骨骼老化,使身体显得年轻、坚固等。

查看全文

杜仲的药用价值

杜仲能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主治腰膝酸痛,阳痿,遗精,尿频,小便余沥,阳亢眩晕,风湿痹痛,阴下湿痒,胎动不安,漏胎小产。

1、治肾虚腰痛、足膝酸楚、腰肢乏力配以其它补肝肾药,如崐续断、狗脊、桑寄虫、补骨脂、胡桃肉等应用。治肾虚阳萎尿频,崐与山萸肉、菟丝子、补骨脂、益智仁等同用。   2、安胎作用。中医临床经验妊娠2~3个月胎动腰痛及妊娠崐漏血、胎动不安,常与川续断或桑寄虫、阿胶、菟丝子等同用。   3、降压作用。杜仲制剂对一、二期高血压病的疗效较显著,崐主要表现在降低血压和客观症状的改善,延续服用,较长时间未崐发现副作用及毒性反应。   4、抗菌消炎作用。杜仲水煎剂对结核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崐大肠杆菌、绿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炭疽杆菌等崐有明显抑制作用。   5、杜仲还是一种强壮剂。服用杜仲药剂能使体弱者头昏减轻、精神振作、崐轻身体僵等。

查看全文

杜仲怎么吃

杜仲可以泡水喝,也可以煮着吃,其实都是可以的,不用特意去搭配。杜仲可以降血压,但不能治低血压.杜仲因为有去脂利尿的作用,所以杜仲还可以减肥。

杜仲和杜仲叶的效果是一样的,平日里我们闲时可以用杜仲来泡茶,泡酒,或在烹饪时作为辅料添加于菜品中。首先我们需要准备羊肾100克,腰豆50克,杜仲15克,姜10克,羊骨汤1000克。调味料:盐5克,鸡精3克,糖1克,胡椒粉1克。

做法其实很简单,步骤如下:

1、将羊肾去臊洗净,一开为二用开水浸泡10分钟后氽水,将腰豆、杜仲洗净,姜切片待用。

2、将净锅上火,放入腰豆、杜仲、姜片、羊骨汤,大火烧开转中火煮30分钟后将羊肾下入再炖30分钟调味就可以了。

杜仲能补肝肾之阳,对肝肾不足引起的腰膝无力、冷痛、尿频有一定的食疗作用。腰豆可通经脉、散血淤。猪腰对肾虚、耳聋、浮肿、腰痛、遗精等都有相当的食疗功效。这个汤,一般人群都是可以食用的。

查看全文

杜仲的宜忌人群

适宜高血压患者、习惯性流产妇女、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肾气不足者。阴虚火旺者慎服。(肾虚火炽者不宜用,即用当与黄柏、知母同入。)

杜仲茶可以补肝肾,强筋骨,安胎。治腰脊酸疼,足膝痿弱,小便余沥,阴下湿痒,胎漏欲堕,胎动不安,高血压。

杜仲的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功用广为人知、但它的副作用却往往被忽视。一般说,服用剂量每次6~15克。但服用较大剂量的杜仲或杜仲复方后出现头晕、疲倦乏力、心悸、嗜睡等的现象;严重者会呼吸减弱、抽搐、昏迷。杜仲适用于肾阳不足、筋骨失养之腰痛、肝肾不足,对于低血压、阴虚火旺及实证、热症就不适用。

另外,杜仲还具有持久降压和利尿作用。杜仲有一定的适应症,既不是人人皆宜,更不是多多益善,而应该合理的适量服用,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之下。

查看全文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