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益母草颗粒)

现在有着比较多的女性同胞因为一些疾病使得自己每个月的月经量很少,或者是一些已经生完孩子的妇女会觉得自己的腹部经常疼痛,这都是一些不正常的现象,而想要彻底地调理好这些不良症状,只有通过服用一些治疗性的药物。三九(益母草颗粒)对治疗月经不调等症有一定的效果,女性朋友可以根据个体情况进行选择。 三九(益母草颗粒)

三九益母草颗粒

1、主要成分

三九(益母草颗粒)的主要成分为益母草,辅料为蔗糖、糊精。

2、用法用量

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2次。

3、注意事项

(1)忌食生冷食物。

(2)患有其他疾病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3)气血两虚引起的月经量少,色淡质稀,伴有头晕心悸,疲乏无力等不宜选用。各种流产后腹痛伴有阴道出血应去医院就诊。

(4)平素月经正常,突然出现月经过少,或经期错后,或阴道不规则出血者应去医院就诊。

(5)服药2周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6)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7)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8)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9)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查看全文

益母草颗粒的功效与作用

益母草颗粒其实就是主要成分为益母草,同时添加了一些糖分来改善口感、口味的中药,因为它方便、安全,同时具有清甜的口感,所以大受女性的欢迎,这也是小编向大家推荐它的原因哦。当然,每一中药都有它对应的功效,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也不是什么时候想喝就喝的,所以,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了解益母草颗粒的功效与作用。

益母草颗粒主要用于补血,性微寒,味苦辛,可去瘀生新,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是历代医家用来治疗妇科疾病之要药。用于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症见经水量少,恶露不尽,水肿尿少,甚至急性肾炎水肿。

1、对子宫的作用:益母草煎剂、乙醇浸膏及益母草碱对兔、猫等多种动物的离体子宫有兴奋作用。

2、对心血管的作用:能增加冠脉流量及相当显著地减慢心率,降低冠脉阻力,减慢心率及减少输出量和左心室作功的作用。

3、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体外实验证明, 益母草及其提取物有拮抗ADP诱导的正常动物血小板聚集作用。体内实验亦证明益母草能显著减少外周循环中的血小板总数和肺泡壁毛细血管内血小板及其聚集物。此外, 益母草还有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等作用。

查看全文

益母草颗粒的副作用

我们都了解了益母草颗粒的功效与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了解益母草颗粒的副作用。不过益母草颗粒的副作用很小,一般不会引起明显的不良反应,所以我们在吃益母草颗粒的时候一定要适量、适时,避免伤害。

不良反应是指合格的药物在正常用量用法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益母草颗粒的不良反应尚不明确。益母草颗粒是临床上常用的中药,不良反应小,使用方便,有需要的患者可以选用。

益母草的毒性较低,在正常范围内应用,不易引起中毒。但近代发现使用剂量过大,或长时间应用,可产生毒副作用,毒理研究也有证实,故应列为“小毒”之列,以便引起使用者注意。尤其本品能直接兴奋子宫,可导致腰痛、流产等,故孕妇应慎用,且使用时切勿剂量过大。

值得注意的是,由气血两虚引起的月经量少,色淡质稀,伴有头晕心悸,疲乏无力者不宜选用益母草颗粒;孕妇禁用;青春期少女及更年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服药;各种流产后腹痛伴有阴道出血,服药一周无效者应去医院就诊。有高血压、心脏病、肾病、糖尿病或正在接受其他治疗的患者均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对益母草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也要慎用。在使用过程中,若出现不适,请停止使用。

查看全文

益母草颗粒和益母草膏哪个好

益母草颗粒的功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益母草本身的药效,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其实它和益母草膏的功效一样呢?其实这是不对的,这两种制作方法因为添加了不同的辅料,所以还是呈现了不同的功效。这是很多人都容易犯的误区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讲解清楚吧。

单纯的益母草因为性微寒,有清热解毒、利水通便的作用,对于女性由湿热引起的月经不调、盆腔炎症等确有一定疗效,但因其力量单一,大多配合其他药物共同使用。

益母草膏中的红糖具有益气养血、健脾暖胃、驱风散寒、活血化淤的功效。益母草膏因为加入了红糖,抵消了益母草的寒性,所以减弱了清热的力度,反而增添了暖宫散寒的作用。

因此,益母草膏对于因为气血不足、下焦虚寒、血淤不畅引起的月经量少、痛经等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而益母草颗粒一般以蔗糖为添加剂,与传统的益母草膏相比, 益母草颗粒颗粒主要突出的是益母草清热解毒、活血缩宫、利水通便的作用,可以用于热性的月经量多、炎症引起盆腔充血而出现的腰腹疼痛。

那么,益母草颗粒和益母草膏哪个好呢?

益母草颗粒和益母草膏共同的主要成分都是益母草,只是添加成分略有区别,所治疗疾病的侧重点不同,益母草膏性质偏温,更适合用于虚寒性痛经和月经量少的患者。而益母草颗粒则偏重温宫散寒。所以没有可比性,两者针对不同症因的症状,所以,在选择药品时,请详细咨询医生,根据自己的实际临床表现选择合理的用药,才能够药到病除。

查看全文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