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怎样补血

怀胎十月,诞下麟儿,是一个家庭最幸福的时刻,也是孕妇一生最艰难的时刻,这也是为何医生会说从古到今,生孩子都是鬼门关。孕妇在分娩时往往会大量失血,身体变得虚弱,为了产后恢复良好,补血非常重要。那么产后补血到底怎么补,又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 产后怎样补血

产后怎么补血

人们常用气色好来形容一个人身体健康状态佳。气色好,其实就是气血足。气血足了,精气好了,人也显得备有精神,像脸色苍白的人,就很有可能是因为贫血。孕妇本在孕期就已耗费了很多营养,分娩失血更是雪上加霜。想要身体恢复的快,一定要补血。补血调理身体,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饮食,饮食均衡,多食用一些滋补的食物;

二是要注意作息,新妈妈们产后身体虚弱,再加上照顾宝宝要花费精力,因此休息十分重要。孕妇产后一定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作息时间规律。身体恢复的才会快;

三是要适当的运动,老一辈认为,坐月子就应该卧床,最好什么都不要干。这种做法其实是不对的,做一些轻松舒展的运动,可以帮助妈妈们尽快的产后恢复;

四是要保持心情愉快。糟糕的身体状态,宝宝时不时的嚎哭等等,都会导致产妇产生负面情绪,时间一长很容易造成抑郁,而抑郁堪称慢性毒药,非常不利于产妇的气血恢复。因此,产后一定要注意保持积极愉悦的心态才能更好的补血噢!

查看全文

产后什么时候补血

从一颗受精卵成长为一个婴儿,这期间,胎儿要不断的摄取母体的营养。这相当于在孕期,孕妇一个人要承担两个人的营养需求。事实上,从怀孕开始,就应该要注意给孕妇补血,一方面是为了促进胎儿的快速发育,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维持孕妇的健康。

而分娩也分顺产和剖腹产,一般情况下,顺产失血量要略低于剖腹产。医学研究表明,很多女性产后10天,体内血红蛋白含量才开始上升,这说明产后很多女性都是出于轻度贫血状态,很显然这对于孕妇的产后恢复是很不利的。因此,在孕妇分娩之后,补血应该即刻进行。

传统的坐月子,要吃滋补的食物,部分也是为了补血。坐月子一般为30天,但并不是说坐完月子就可以不用补血了。孕育一个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当然产后恢复也不是一时半刻的事情,要长期坚持,直到产妇恢复到孕前的身体状态,才可以缓下补血的脚步。

查看全文

产后补血能吃阿胶吗

说到补血,就不免提起阿胶。阿胶主要原料为驴皮,是传统的滋补补血补品。很多贫血或者术后人群,都会食用阿胶来调理身体。不过阿胶虽为滋补品,但同样也是一味药材,新妈妈们在产后还要给宝宝哺乳,那这样产后补血能不能吃阿胶呢?

答案是肯定的。阿胶作为一种传统的补品,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素,比如说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对于生产时大量失血的产妇来说是一种补血效果明显的食物,月子期间食用阿胶,可促进产妇的产后恢复。

产后补血吃阿胶,与其它食物烹调一起食用效果更佳。阿胶海参粥、阿胶枸杞鸡、阿胶莲子粥、阿胶葱白蜂蜜饮等是味道与营养并存的几道阿胶食谱。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阿胶很滋补,即便是产后身体虚弱的产妇,也不宜食用过多,一周两到三次即可。

查看全文

产后补血的食物有哪些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确实如此,食物是人体营养最主要、最重要的来源,是维持生命之树的物质基础。每天进食的食物,不但关乎我们的生活质量,而且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这也是为何有“食疗”这么一说。

生完宝宝后吃的什么,直接决定着产妇的产后恢复效果。营养丰富的食物可以促进产妇的身体恢复。就比如说产后补血。补血宜吃含铁量多的食物,像动物肝脏、菠菜、油菜、番茄、橘子、枣等都是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另外,产后妈妈们也可以多食用一些富含蛋白质的如牛奶、鱼类、黄豆及其豆制品等食物,这些蛋白质都是构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

另外,产后补血,也要注意产妇的身体情况。如果是阳气虚弱,通常表现为下肢又冷又痛,非常畏寒,而且尿频,这类情况应该多吃温补壮阳的食物。如果是阴虚火旺的产妇,通常会出现失眠、燥热、盗汗、头晕耳鸣等症状,补血应该多吃滋阴、清热的食物。

查看全文

产后补血有哪些注意事项

凡事都喜欢贪多,这是很多人的通病。产后补血也一样。只要是认为可以补血的都一股脑儿的让产妇照做。但物极必反,补血也要有个度,要采取合适的方式才能起到更好的补血效果。

产后补血注意饮食平衡,像阿胶、燕窝等食物大补,可也不能天天食、顿顿吃,也是要注意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另外,食疗虽能起到一定的补血效果,但也跟产妇消化吸收有关,不一定能保证食物中的营养全被产妇摄取。若产妇失血较多,贫血症状较为明显,应该在食疗的基础上加上药物辅助。比如说中度贫血的话,医生一般会建议新妈妈们食用一些补血的铁剂。

产后恢复的好不好,不仅关系着新妈妈的身体健康,由于母乳喂养的关系,还会影响宝宝的正常发育。因此,一定要重视产后恢复的重要性,而补血作为产后恢复的关键一环,也是不能随意敷衍的。若是仍无法掌握正确的产后补血要点,建议咨询医生,遵医嘱是最合适不过了。

查看全文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