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产妇生二胎年龄

30岁以前,妈咪们把第一个来到世界上的“特权”给了大宝,如今年龄较大了,身体的各项条件可能不如以前,但妈咪们还是鼓起勇气备战二胎!怀胎十月的艰辛妈咪们不是不懂,只是心里怀着对二宝的希冀,妈咪们无论如何也要让这个小生命带着健康体魄与这个世界招手。既然决定了生二胎,妈咪们该如何把自己的身体调理到最佳状态呢?分娩时应该做好哪些准备才能万无一失? 高龄产妇生二胎年龄

高龄产妇生二胎的年龄

现在,国家政策已经允许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小孩,家有大宝的妈咪们怎能让TA一个人孤孤单单呢,不过既然有生二胎的打算,一切就要尽早打算哦。不然年龄就会成为妈咪们生二胎的“绊脚石”。那么高龄产妇生二胎时的普遍年龄是多少呢?

其实,“高龄产妇”是指年龄在35岁以上第一次妊娠的产妇,或受孕时34岁以上的产妇。已经生了大宝的妈咪们,生二宝时年龄在34岁以上也要加入“高龄产妇”的队伍哦。所以,高龄产妇生二胎时的普遍年龄一般都在34岁以上。

但这里建议妈咪们生二胎最好不要超过35岁,因为妈咪们年龄越大,身体各项器官尤其是生殖系统也会逐渐老化,进而导致卵子的质量降低,这对二胎宝宝是很不利的哦。所以,有二胎计划的高龄妈咪一定要尽早做生育准备。

查看全文

高龄产妇生二胎的好处

话说国家的全面开放二胎政策一出台,妈咪们生二胎和不生二胎的声音也此消彼长。那么高龄产妇生二胎是不是也有好处呢?要打消妈咪们心头的顾虑,你只要看看下文就造啦。

1、生二胎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让孩子健康成长是每个妈咪最大的心愿,生个二胎宝宝,两个孩子在相处中可以相互学习、分享,成长经历更加丰富多彩。

2、生二胎比生第一胎容易分娩。高龄产妇已有生第一胎的经验,同时子宫经过一次扩张,因此生二胎时一般要比第一胎容易分娩哦。

3、生二胎可以减轻独生子女养老负担。“人多力量大”,两个孩子长大后可以为家庭分担养老重任,避免一个孩子赡养4个老人的局面。

4、生二胎时高龄妈咪的各项条件更成熟。高龄妈妈一般都有较好的心理素质,经济条件和家庭环境也比之前大有改善,所以生二胎的条件要比第一胎更加成熟呢。

查看全文

高龄产妇生二胎如何调理身体

高龄妈咪生二胎时,由于年龄较大,身体健康程度可能不如以前,生殖系统也可能出现老化,为了在怀二胎时有个好身体,高龄妈咪应该如何把身体调理得倍儿棒呢?以下调理方法,每个高龄孕妇都不得不知!

首先,高龄孕妇需要“调经理带”。“调经理带”是指高龄孕妇需要将月经调理到最佳状态,同时保证阴道的分泌物干湿适中,以为怀二胎做好身体准备。

其次,高龄孕妇需要调整饮食。调整饮食也是调理身体的重要部分,平时应多吃高蛋白、低脂肪、性温和的食物,远离茶、酒、烟和咖啡。

再次,高龄孕妇需要调理气血。气血不足容易导致高龄产妇流产,或让腹中胎儿发育异常,所以调理好气血也是高龄孕妇的必做功课哟!

查看全文

高龄产妇生二胎如何顺利分娩

对于第一胎剖腹产的高龄妈咪,由于子宫口存在伤疤,坚固性要稍差一些,子宫的疤痕组织也可能缺乏弹性,因此在生二胎时分娩可能会给子宫带来较大压力。那么高龄产妇生二胎要做哪些准备才能顺利分娩、减轻风险呢?下面这些关系到二胎宝宝与二胎妈咪健康的干货,各位高龄妈咪赶紧mark起来!

其实,高龄产妇生二胎也可以平安分娩。只要做好以下几点,生二胎就能更加顺利哦:

1、孕受定期检查。为了避免异常分娩的发生,高龄产妇一定要在孕期做好定期检查,比如唐氏筛查、羊水穿刺等,这些关乎胎儿健康和产妇安全的检查一样都不能落下!

2、做好产前运动。高龄孕妇生二胎前,如果没有异常状况,应该树立信心,选择自然分娩,分娩前多做产前运动,比如散步、孕妇体操等,都是可为顺利分娩加分的。

查看全文

高龄产妇生二胎的注意事项

除了了解高龄产妇生二胎的普遍年龄与最佳年龄、高龄产妇调理身体的实用方法外,各位高龄妈咪们还要注意哪些生二胎的注意事项呢?生二胎最不理智的做法就是人云亦云,其实各位高龄妈咪们应该自己做好备孕与怀孕功课,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二胎宝宝这么生!下面这些实用tips,给位高龄妈咪们都该看看!

1、二胎患上唐氏综合征应停止妊娠。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宝宝生下来后将会智力严重低下,发育迟缓,且容易产生各种胃肠道畸形等,初期发现病症的妈咪一定要及时停止妊娠!

2、补充叶酸可以贯穿孕前及整个孕期。在孕前3个月左右,高龄妈咪就要开始补充叶酸了,除了吃叶酸药物,还要多吃动物肝脏、甜菜、花椰菜、绿叶蔬菜和橙汁等含叶酸丰富的食物。

3、每天保证充足睡眠。每天睡眠质量高才能提高身体免疫力,为生二胎“卯足劲”!夜间保证8~9小时睡眠,中午保证1小时午睡时间,这样的高龄妈咪不愁生不出聪明二宝!

4、远离对二胎不利的食品。酒、烟、咖啡和酒精容易导致二胎流产或二胎发育不良,这些风险性高的食品一定要远离。

查看全文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