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酱的用途

做菜怎么能少得了滋味鲜美的虾酱呢?对于虾酱,想必很多吃货都又爱又恨,虾酱滋味鲜美,做菜时候加一点,鲜味就提起来了,但无奈虾酱热量高,怕胖的妹子自然是不能多吃的!虽然虾酱不能多吃,但平时下厨总是少不了它,下面妈网百科们就带着大伙一块来研究下这虾酱的用途,怎么吃才更健康! 虾酱的用途

虾酱的用途

虾酱最普遍的用法就是用来调味啦,炒菜炒肉的时候加一点,味道就变得很鲜美了!或者吃汤面加入少许虾酱,则别具鲜味。当然虾酱也可生吃,也可蒸一下作菜肴吃,如虾酱蒸豆腐、卤虾酱鸡翅等等。

制作虾酱一般都是在每年的8~10月份,因为这时的虾多且味美。制作时,选新鲜虾皮用清水洗净,放入干净的坛子中,再放入精盐,用木槌轻捣数下,然后封好口,以后每天还要再捣上一次,等15天虾酱自然发酵后,就可以调制食用了。

查看全文

虾酱怎么做

超市买的虾酱可能会有较多的添加物,想要愉快吃虾酱,最好是在家里自己做哦,自己做的虾酱既新鲜又健康,那么虾酱怎么做呢?下面妈网百科就为大伙献上虾酱的做法,赶紧来学一学吧!

材料:小虾500g、番茄酱200g、砂糖适量、蒜1个、洋葱1个、耗油、橄榄油、盐、黑胡椒粉、鸡精

做法:

1、将小虾清洗干净,泥污洗不干净会影响虾酱的味道。

2、将小虾捣碎,最传统的做法是用擀面杖捣,但如果没有,也可以放在砧板上用到剁碎。

3、将蒜和洋葱剁成碎末状。

4、锅热后,倒进橄榄油,加热,将蒜和洋葱末倒入一起爆香。

5、加入番茄翻炒,同时加入小虾末。

6、加入适量砂糖、耗油和食盐。

7、翻炒均匀后,加入适量的水,慢火熬制,一直到酱汁浓稠时,添入适量鸡精和黑胡椒粉。

8、翻炒均匀后,即可出锅。

查看全文

虾酱的家常做法

妹子们在为自己的厨艺捉急么?那就让虾酱来帮你的菜色加分吧!虾酱可是炒菜做法必不可少的调味料,它味道鲜美,只要在菜肴上加上一点点,瞬时变得鲜美难挡,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虾酱的家常做法!

虾酱豆腐的做法

材料:豆腐250g、虾酱30g、韭菜50g、食盐5g、蒜5g、花椒5g、植物油5g

做法:

1、豆腐用刀切成大小均等的见方块;

2、锅内放入足量冷水,将切好的豆腐块放入锅中,开大火让豆腐与水同时加热,待水温上升到90度左右时,转小火恒温加热;

3、待豆腐慢慢上浮,用手捏一下豆腐有一定的牢度时,把煮豆腐的水和豆腐一起倒在碗中备用;

4、炒锅放火上烧热,倒入适量的植物油,加入1/2汤匙虾酱;

5、舀入3勺自制花椒水。

虾酱通心菜的做法

材料:空心菜400公克,红葱头40公克,红辣椒1根,橄榄油1大匙,虾酱1大匙,水1大匙,20度料理米酒1小匙,砂糖少许

做法:

1、红葱头切末;红辣椒切斜片;空心菜切成约4公分的段状,洗净后备用。

2、取一炒锅,倒入橄榄油,放入作法1的红葱头末、红辣椒片,再加入虾酱一起爆香。

3、将作法1的空心菜段、水、20度料理米酒、砂糖放入作法2的锅中,以大火快炒数下即可。

查看全文

虾酱的营养价值

虾酱滋味一级棒,其鲜味和口感完全能俘获吃货们的醉,此外虾酱的营养也是十分丰富的,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虾酱的营养价值吧!

1、虾酱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铁、硒、维生素A等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

2、虾酱中含有一种只有虾才特有的营养成分,叫“虾青素”。虾青素是目前最强的一种抗氧化剂,被称为“超级维生素E”。虾酱越红说明虾青素的含量越多。

3、虾酱里面所含钙质分解后成为易于人体吸收的钙。脂肪再转化为脂肪酸。同时虾酱也是优质蛋白质、钙和脂肪酸的丰富来源。

查看全文

虾酱的禁忌人群

虾酱好吃,吃货们可别任性!虽说虾酱对身体有益,但还是有一定的禁忌人群。一些体质特殊的小伙伴可不能碰虾酱呢!哪些人不能吃呢?

1、高尿酸血症的人不宜食用。因为虾属于高嘌呤食物,它会在人体内嘌呤氧化而变成尿酸,会使患有高尿酸血症的人的病情恶化。

2、过敏性人群不宜食用。虾酱中含有虾这种过敏源,所以患有宿疾、过敏性疾病的人及患有皮肤病的人不宜食用。

3、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等,最好不要食用。因为虾酱里面的含盐量高达30%,所以限制食盐摄入量的人不宜食用。

查看全文

虾酱要怎么保存

虾酱要怎么保存呢?虾酱一罐罐买回家,但很多时候都不会一次性吃完,那么吃不完的虾酱又应该怎么保存呢?

超市里买的罐装虾酱如果没有开封的话,基本都能放上几个月,但是如果你已经开封了,一次性吃不完的话,就应该用保鲜膜密封好,放入冰箱进行冷冻,这样的话,建议在3-6天内食用完毕哦。

有的网友就要发问啦,那么在家自己**的虾酱又要怎么保存?

自制的虾酱,要用罐装好,必须严密封口,防止雨淋和沾生水。存放阴凉通风处。止苍蝇叮爬、污染、生蛆、生虫、发霉变质。如发现有翻泡现象尚未变质时,及时加少许白酒,密封保存。如已翻泡变质和有臭味者,就不能作为食用啦。

查看全文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