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鼻窦炎

鼻窦感染在儿童和成人中相当常见。鼻窦炎是一个或多个鼻窦发生炎症的疾病。它们大多数是作为(2岁以上的孩子)感冒或过敏性感染的并发症出现的。如果得了鼻窦炎怎么办? 小儿鼻窦炎

小儿鼻窦炎的症状

专家特别提醒,宝宝流鼻涕如果超过10天,就要怀疑是否得了鼻窦炎!

一、分类

鼻窦炎一般多在秋冬季发作。鼻窦炎可分为急性、慢性鼻窦炎2种。急性鼻窦炎病程小于12周,慢性鼻窦炎的病程大12周。主要表现为持续的较重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包括鼻堵、脓涕、头痛等。

二、具体症状表现

一般来说,小儿鼻窦炎的表现并不明显,如果感冒持续一周,脓涕不见减少甚至增多,以及症状加重者,即有可能是患上小儿鼻窦炎。

1、急性鼻窦炎:早期症状与急性鼻炎或感冒相似,但全身症状较成人明显。故除鼻塞、脓涕多外,可有发热、脱水、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呼吸急促、拒食、甚至抽搐等表现。

2、慢性鼻窦炎:主要表现间歇性或经常性鼻塞、粘液性或粘脓性鼻涕,常濒发鼻出血,病重者可表现有精神不振,胃纳差,体重下降或低热。

查看全文

小儿鼻窦炎的原因

一、食积是主要原因

“食积易致外感”,中医认为“胃喜温恶寒”,但许多儿童却非常喜欢吃冰淇淋之类的冷饮,导致原本发育不完整的消化功能受到抑制,进而引起积食。而也就是说,食积易使体内积热,从而引起感冒、发烧等,进一步引发鼻炎、鼻窦炎的产生。要想把鼻窦炎治好,必须同时把孩子的脾胃功能也调整好。

许多儿童非常喜欢吃冰淇淋之类的冷饮,导致原本发育不完整的消化功能受到抑制,进而引起食积。脾胃功能较差的儿童容易反复食积,也会导致反复“外感”,这也是鼻窦炎长期的重要原因。

儿童鼻窦窦口相对较大,感冒易经窦口侵入鼻窦

二、生理结构上的原因

儿童鼻窦窦口相对较大,感冒易经窦口侵入鼻窦。

另外,扁桃体肿大或腺样体肥大影响正常呼吸。

三、免疫力差

自身抗病能力差,易患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传染病(如麻疹、百日咳、猩红热和流行性感冒等)。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先天性免疫机能不全或特应性体质。

四、感冒引起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小孩平均每年感冒6- 8次,每次感冒有5 -10 %会合并鼻窦炎,而大人只有0.5 -1 % ;当小朋友感冒没有完全治愈的话,就很有可能会变成鼻窦炎。

查看全文

小儿鼻窦炎如何预防

  一、生活细节要注意

不要到不清洁的水中游泳和跳水,以防止细菌流入鼻窦。

改掉抠鼻子的坏习惯,不要将异物塞入鼻腔,减少鼻外伤。平时要督促宝宝注意鼻腔卫生,养成早晚洗鼻的良好卫生习惯。

  二、注意擤涕方法

鼻塞多涕者,宜按塞一侧鼻孔,稍稍用力外擤。之后交替而擤。鼻涕过浓时以盐水洗鼻,避免伤及鼻粘膜。每日早晨可用冷水洗脸,可以有效增强鼻腔粘膜的抗病能力。平时可常做鼻部按摩。

  三、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减少感冒及其他急性传染病的发生,避免鼻窦黏膜肿胀,影响通气引流。

  四、维持良好的生活环境

宝宝的起卧室应明亮,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但要避免直接吹风及阳光直射。

在秋冬季或感冒流行期间,尽量少带宝宝外出。

查看全文

小儿鼻窦炎护理要点

按压在鼻孔两侧的迎香穴上,先按后揉1~3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

 一、按摩法

1.让宝宝采取坐或仰卧位,家长以两手拇指指峰,同时按压在鼻孔两侧的迎香穴上,先按后揉1~3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

2.以两手食指指腹反复推擦鼻子两侧,以局部产生灼热感为度。

3.以指按揉并弹拨双侧合谷穴各1分钟。

4.宝宝采用坐位,家长以一手扶其前额,另一手拇指和中指同时点揉双侧风池穴1~3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

二、擤鼻涕方式要正确

首先,选择柔软、无刺激的手帕或纸巾。在教宝宝擤鼻涕时,要采取以下的正确姿势:

纸巾置于宝宝的鼻翼上,先用一指压住一侧鼻翼,使该侧的鼻腔阻塞,让宝宝闭上嘴,用力将鼻涕擤出,后用拇指、食指从鼻孔下方的两侧往中间对齐,将鼻涕擦净,两侧交替进行。

全谷类和豆类,以摄取维生素b

一、适宜食物

1、新鲜水果和蔬菜,以摄取维生素c和生物类黄酮;

2、贝类和坚果,以摄取锌;

3、全谷类和豆类,以摄取维生素b;

4、葵花子、种子油,以摄取维生素e;

5、具减充血作用的草药和调味品,例如接骨木花、麝香草和大蒜、洋葱。

二、3道菜谱

1、辛荑花煲鸡蛋:辛荑花10~20克,鸡蛋2只。 用辛荑花、鸡蛋加水适量同煮,蛋熟后去壳再煮片刻。饮汤吃蛋。

2、白术苏叶猪肚粥:白术30克,苏叶10克,猪肚100克(切片),生姜2片,粳米100克。先将白术、苏叶煎熬取汁,同猪肚、粳米煮粥,最后加入生姜等配料服用

3、参苓粥:党参20克,白茯苓20克(捣碎),生姜10克,白芷6克,粳米100克。先将党参、茯苓、生姜、白芷浸泡30分钟后,水煎去渣取药汁,用药汁煮粳米,粥熟时服用。

查看全文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