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孩子前要准备什么

生孩子前要准备什么

1、生孩子要准备的证件

a、夫妻双方的身份证:身份证非常重要,办理住院手续、宝宝出生证明、费用报销等都需要用到,如果你们身份证丢失,建议及时补办!如果不能按时补办,最好咨询生产医院和社保局需要如何补救!

b、准生证:也就是生育服务证,如果符合条件建议一定要办理准生证,生产时也需要备着!没有的话,医院也会接生,但是可能就不能享受报销,而且上户口会比较麻烦!不过有些省份可能不需要办理准生证,没有就不用带!

c、结婚证:可以证明你们婚姻合法性,生产时一般不强制提供,但是为了以防不时之需,建议也准备着!

d、夫妻双方的户口本:有些医院需要你们夫妻其中一方当地的户口本,特别是需要报销,一般都需要备着,所以最好带上夫妻双方的户口本!

e、孕期检查单据:主要包括围产保健卡(也叫做孕妇保健手册、母子健康手册或者怀孕手册等)、产检病历或者孕期病历、心电图、b超单等怀孕期间全部的检查单据,主要是方便医生和护士能够快速准确了解准妈妈的身体状况,提前做好准备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f、生育保险绿色本子:记得一定要带齐生育保险所有资料,并且要提前办理好生育保险报备,异地生产还需要按要求提供资料给生产医院填写!如果准备的东西不齐全,会影响生育保险报销!

g、医保卡:一般医院可以刷医保卡支付费用,所以需要备着,异地生产可能无法使用外地医保卡,建议提前咨询生产医院!

h、现金或者银行卡:一定要准备足够的现金或者银行卡,以免发生意外不够钱!顺产一般要4千左右,剖腹产8千左右,而且还要预防新生儿疾病,所以多准备点钱准没错!

2、新生儿需要准备的物品

a、宝宝当季衣服:建议购买5套以上和尚袍套装或者连体哈衣,最好有两套旧的衣服,衣服要提前一个月买好,多洗几次消毒而且会比较柔软!

b、宝宝奶瓶:可以选择玻璃、PP或者ppsu材料的,环保安全健康,最好买两个,一个喝水,一个喝奶!奶嘴要新生儿使用的型号!

c、抱被和被子:建议按照宝宝出生气温来选择厚薄,最好买两个抱被,可以更换,也可以用旧的!抱被可以很简单方便把宝宝包住,是新手妈咪必备物品之一!另外还需要准备一床柔软轻便保暖的宝宝专属被子!

d、奶粉:有很多妈妈刚生完宝宝还没有奶水或者奶水不足,特别是剖腹产妈妈,最好要准备一罐400g的奶粉!不建议喂新生儿葡萄糖、米粉或者粥水!

e、NB码或者S码的纸尿裤或者尿布:最好买两包中包装NB码或者一包小包装S码的纸尿裤,超过10斤宝宝要换成S码的,需要准妈妈看具体情况购买!如果不想用纸尿裤,需要准备充足的尿布,起码要十片以上,以免不能及时干燥!

f、湿纸巾:最好准备一大包80片以上的湿纸巾,宝宝刚出生会拉胎粪,用湿纸巾还是比较方便的,用的时候可以用热水弄热!

g、口水巾:最好要准备五条口水巾,主要是帮宝宝擦奶水或者脏东西!

h、宝宝袜子:最好准备三队新生儿棉袜,按照季节来挑选厚薄!

i、舒服透气的棉布:主要是折叠成块,代替枕头给宝宝睡觉,因为市场上的枕头都比较高,不适合刚出生的宝宝用!

j、宝宝小碗、小勺子和小水杯:方便给宝宝喂水喂药!

k、奶瓶刷、奶嘴刷、奶瓶清洁剂和奶瓶消毒锅:奶瓶刷最好带到医院,用热水消毒先,回家可以用消毒锅消毒!

l、洗护用品:脸盆(洗脸和洗屁股分开)、洗澡用的小毛巾、宝宝洗完澡擦身的大方巾、擦屁股的小毛巾各两条或两个以上:刚出生多数是医院护士帮忙洗,而且多数用清水清洗即可!

m、爽身粉或者玉米粉:主要是防止宝宝皮肤出汗过敏瘙痒!

n、护脐贴:主要是防止宝宝肚脐碰到水,伤口很难干燥愈合。

另外定型枕头、指甲刀、体温计、婴儿床、奶瓶夹、暖奶器、新生儿沐浴露、洗发水、润肤露、隔尿垫、护臀膏等用品按需要购买即可!

 3、产妇需要准备的物品

a、吸管杯或者保温杯:产妇起身不方便,所以要准备吸管杯或者吸管也好!保温杯一个,一次性杯子适量!

b、吸奶器:手动或者电动都行,手动比较便宜适合少用的妈妈,如果经常需要用到那么最好买电动的,比较方便轻松!

c、开襟外衣和宽松裤子:产妇不能动又怕冷到,所以会出汗多,扣扣子衣服方便脱,伤口会比较疼,所以最好穿宽松裤子,长袖开襟外衣三件,宽松裤子三条以上比较好!

d、一次性内裤和棉质内裤:最好准备10条左右一次性内裤,五条以上内裤!

e、产妇专用卫生巾:这个是有区别的,前三天要用最厚最长的,慢慢就可以改为母婴两用产妇巾!不懂最好去母婴店问问,这个购买需要特别注意!

f、三条以上的中等大小毛巾:主要是擦身,擦脸和擦脚

g、洗漱用具:漱口杯、牙刷、孕妇专用牙膏、浴巾1条、毛巾4条(分别擦脸、身体、下身、乳房)、衣架一打、脸盆和水桶4个

h、月子帽和月子鞋

其他的例如餐具、防溢乳垫、哺乳文胸、靠垫抱枕、哺乳衣、束腹带、一次性马桶垫束腹带、骨盆矫正器、护肤品、出院衣服、卫生纸等就按需选择即可!

准妈妈抚摸胎教放松心情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